0%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

2025年07月05日

惟彼岐阳,德大流光。载造周室,泽及遐荒。
於铄圣祖,上帝是皇。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新庙奕奕,丰年穰穰。取彼血膋,以往蒸尝。
黍稷惟馨,笾豆大房。工祝致告,受福无疆。

佚名

译文

惟彼岐阳,德大流光。
在那岐山之阳,德行广大,光辉远扬。
载造周室,泽及遐荒。
开创周朝基业,恩泽遍及远方。
於铄圣祖,上帝是皇。
啊,光辉的圣祖,上帝赐予您至高尊荣。
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您既是圣人又是神明,洞悉细微与显明。
新庙奕奕,丰年穰穰。
新庙庄严宏伟,丰收之年五谷丰登。
取彼血膋,以往蒸尝。
取来那牺牲的血脂,用以献祭蒸尝。
黍稷惟馨,笾豆大房。
黍稷香气芬芳,笾豆盛满大房。
工祝致告,受福无疆。
祝官虔诚祷告,接受福佑无边。

词语注释

岐阳(qí yáng):岐山之阳,指周朝发源地。
遐荒(xiá huāng):遥远的边疆。
於铄(wū shuò):赞叹词,表示光辉、显赫。
血膋(xuè liáo):祭祀用的牺牲的血和脂肪。
蒸尝(zhēng cháng):泛指祭祀。
黍稷(shǔ jì):古代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泛指五谷。
笾豆(biān dòu):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笾为竹制,豆为木制。
工祝(gōng zhù):主持祭祀的祝官。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创作背景

煌煌周礼,德音孔昭
此篇《明德舞》为唐代郊庙歌辞之一,属"周宗庙乐舞"系列,用以祭祀周代先祖。其创作根植于《诗经·周颂》的庄重传统,以四言古体铺陈,融合《清庙》《维清》等篇的肃穆格调,再现周人以德配天的礼乐精神。"惟彼岐阳"开篇即追溯周人发祥之地岐山,暗合《大雅·绵》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的史诗记忆。

盛德流光,礼乐重光
诗中"载造周室,泽及遐荒"对应《尚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的记载,颂扬周文王、武王以德化民的功业。唐代宫廷礼官刻意摹拟周代雅颂笔法,既因周礼为儒家理想范式,亦为彰显李唐王朝"绍周继统"的正统性。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年间修订雅乐时,太常寺曾考订"周室六代之乐",此篇或为此时所作。

禋祀之诚,金石之音
"新庙奕奕"至"笾豆大房"诸句,化用《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与《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骍牡"的祭祀场景。唐代宗庙仪轨沿袭《周礼·春官》"以乐舞教国子"的制度,此篇配《明德舞》演奏时,当依《开元礼》用文舞六佾,执籥翟而舞,以符"德大流光"的主题。末句"工祝致告"更直承《楚辞·招魂》"工祝招君"的巫祭遗风,展现礼乐文化中"神人以和"的深层意蕴。

  • "郊庙歌辞"为唐代宫廷祭祀乐章,分祀天地(郊)、祖先(庙)两类
  • "血膋""蒸尝"典出《诗经·小雅·信南山》"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指宗庙血祭之礼
  • 《唐会要》卷三十二载此乐舞属"贞观中制十二和乐"系统,用于亚献环节

赏析

这首郊庙乐舞辞以恢弘典雅的笔触,展现了周王朝祭祀先祖的庄严场景。开篇"惟彼岐阳"四句,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般凝重,将周室德泽比作流动的光芒,既具空间上的广延性("遐荒"),又含时间上的永恒性("流光")。《毛诗正义》解此意象为"德之润物,若光之照远",恰合《尚书》"光被四表"的圣王气象。

中段"於铄圣祖"采用递进式赞颂,连续四个"乃""知"字句形成神圣的韵律节奏。朱熹《诗集传》曾评此类句式:"层叠而赞,如钟磬相和,尽显先祖智德之圆满。"其中"知微知彰"尤见精妙,既含《易经》"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的哲学深度,又通过具象化的祭祀场景("新庙奕奕,丰年穰穰")将抽象德性转化为可感的视觉盛宴。

祭祀描写段堪称《诗经·小雅》遗韵。"血膋""蒸尝"等祭品名称的精确使用,暗合《周礼·天官》"以血祭祭社稷"的典制。王国维《观堂集林》特别指出:"'黍稷惟馨'化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以谷物馨香喻德行之芳烈,此乃周人特有的宗教美学。"而"笾豆大房"的器物陈列,在孙诒让《周礼正义》中被释为"礼器之盛,象征德业之隆"。

末句"工祝致告"的仪式性语言,实际构建了人神对话的崇高场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受福无疆'非虚言,乃通过工祝角色实现'神人以和'(《舜典》)的宗教体验。"这种将政治合法性("载造周室")与宗教神圣性("上帝是皇")熔铸一体的表达,正是《汉书·礼乐志》所称"郊庙之音,天地人鬼相接"的典型体现。

全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慕—乐"的递进:起笔肃穆庄严,中段转为对先祖智慧的倾慕,终章在丰年祭祀的欢愉中达到情感高潮。这种情感脉络暗合《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的礼乐理想,使三千年前的宗庙馨香,至今犹在文字间流转。

点评

《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以雍容雅颂之体,传周室开国之盛德。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篇:"'德大流光'四字,已尽岐阳圣业。'知微知彰'句,尤见先王睿哲之深。"其赞颂周祖德业之恢弘,可谓精当。

近代学者王国维于《观堂集林》中独赏其礼乐气象:"'新庙奕奕,丰年穰穰'二语,不独状建筑之壮,更暗含天人感应之理。宗庙之巍峨与稼穑之丰饶相映,正是周人以德配天思想之诗化呈现。"此论揭示出诗中深层的宇宙观照。

钱钟书《管锥编》则拈出艺术特质:"工祝致告之辞,取血膋以蒸尝,本为仪礼实录,然以'黍稷惟馨'喻之,顿使肃穆典仪生香色之美。此即《诗经》'吉蠲为饎'之法乳,后之《楚辞·招魂》'稻粢穱麦'实承其绪。"道破此篇在祭祀文学传统中的枢轴地位。

朱自清《诗言志辨》特别指出结构之妙:"自岐阳发轫,至无疆收束,如宗庙仪仗次第行进。'上帝是皇'承德被天地,'笾豆大房'启福延子孙,章法谨严处,正是周礼精神之显现。"此评点明诗作与礼制文化的深刻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