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处,大唐的礼乐钟声正穿透岁末的寒霜。《肃和》作为《蜡百神乐章》中的核心篇目,诞生于开元盛世那场最宏大的国家祭祀现场。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朝重定郊庙乐章时,太常寺乐工们以青铜编钟为骨、朱红祭坛为幕,将周礼"八蜡报勤"的古老传统熔铸成这组煌煌乐章。
"序迫岁阴,日躔星纪"的起笔,暗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的典制。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玄宗亲祀太庙,太祝官手捧瑞珪吟唱此章时,长安城南的圜丘正缭绕着蜀地进贡的沉水香。张说在《大唐祀圆丘乐章》序文中提及,这类祭歌需"文脉承两汉,声律协钧天",而"绮币霞舒"的华美意象,恰是盛唐"丰年穰穰"的具象投射——敦煌遗书P.2506卷背面犹见相似祝祷词,证实这类文本曾在河西走廊的雪峰与烽燧间传抄。
史官在《通典·乐六》中特别标注"蜡祭歌三奏",当《肃和》的叠唱声穿透太极宫的重檐,那些"百禩垂裕"的祷祝已然超越仪式本身,成为开元时代天人对话的青铜铭文。今人从斑驳的敦煌乐谱残卷里,仍能想见当年笙镛交作中,这句"万灵荐祉"如何随着九十六名文舞生的纁裳,拂过太庙前的黍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