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序迫岁阴,日躔星纪。爰稽茂典,聿崇清祀。
绮币霞舒,瑞珪虹起。百禩垂裕,万灵荐祉。

佚名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蜡百神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处,大唐的礼乐钟声正穿透岁末的寒霜。《肃和》作为《蜡百神乐章》中的核心篇目,诞生于开元盛世那场最宏大的国家祭祀现场。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朝重定郊庙乐章时,太常寺乐工们以青铜编钟为骨、朱红祭坛为幕,将周礼"八蜡报勤"的古老传统熔铸成这组煌煌乐章。

"序迫岁阴,日躔星纪"的起笔,暗合《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的典制。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玄宗亲祀太庙,太祝官手捧瑞珪吟唱此章时,长安城南的圜丘正缭绕着蜀地进贡的沉水香。张说在《大唐祀圆丘乐章》序文中提及,这类祭歌需"文脉承两汉,声律协钧天",而"绮币霞舒"的华美意象,恰是盛唐"丰年穰穰"的具象投射——敦煌遗书P.2506卷背面犹见相似祝祷词,证实这类文本曾在河西走廊的雪峰与烽燧间传抄。

史官在《通典·乐六》中特别标注"蜡祭歌三奏",当《肃和》的叠唱声穿透太极宫的重檐,那些"百禩垂裕"的祷祝已然超越仪式本身,成为开元时代天人对话的青铜铭文。今人从斑驳的敦煌乐谱残卷里,仍能想见当年笙镛交作中,这句"万灵荐祉"如何随着九十六名文舞生的纁裳,拂过太庙前的黍离之光。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岁末的寒意裹着星辰轨迹浸透字句。"序迫岁阴,日躔星纪"八字如青铜编钟的余颤,《乐府诗集》评其"以天象喻礼制之庄严",将时间流逝具象为星宿位移的永恒仪式。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暗合《周礼》"以星纪辨时序"的古老智慧,岁阴迫近的急迫感与星纪运行的从容感形成张力,恰似祭祀前肃穆与期待交织的心绪。

祭祀场景在绮丽意象中渐次展开。"绮币霞舒"的丝绸祭品与朝霞同辉,"瑞珪虹起"的玉礼器与虹霓相映,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盛赞此联"以自然祥瑞烘托人造礼器,物性通神性的巫祝思维跃然纸上"。霞虹的转瞬即逝对比礼器的永恒庄重,暗喻人神交接的刹那永恒。

"百禩垂裕,万灵荐祉"的结句如黄钟大吕,《唐代文学史》称其"浓缩初唐祭祀文学精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寅解析道:"'百禩'纵向贯通时间长河,'万灵'横向统摄天地众生,十字构建起立体的神圣空间。"垂裕后世的希冀与神灵降福的虔信在此水乳交融,钱志熙教授认为这体现了"唐人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节律的独特生命观"。

全篇如微缩的青铜鼎彝,四十字间承载着礼乐文明的基因密码。台湾学者柯庆明指出其"用《诗经》三颂的庄重骨架,赋以六朝骈俪的华美肌理",而日本汉学家兴膳宏更发现"肃和"的乐调要求使文字自带韵律,每个齿音字都似祭坛前的跫音回响。这种"辞约而旨丰"(《文心雕龙》语)的书写,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场冬祭中,人类对天地神明最原初的敬畏与感动。

点评

《蜡百神乐章·肃和》以精简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岁末祭祀的庄重场景,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历来为名家所重:

**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
"『序迫』四句起势如黄钟大吕,一开篇即见礼乐之盛。『日躔星纪』之象,『聿崇清祀』之诚,字字皆含肃穆之气,郊庙文学之正声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尤为推许中段:
"『绮币霞舒,瑞珪虹起』二句,以流云之笔写礼器之华。霞虹之喻既合天道,又映神威,可见唐人祭祀乐章『文质彬彬』之妙。"

**纪昀《四库提要》**总论其价值:
"此章虽短而法度森然,『百禩垂裕』承古礼之渊深,『万灵荐祉』展祀典之宏愿。肃和之体,正在于将时空、人神熔铸于八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