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晨光穿透太庙檐角的铜铃,长安城还浸在破晓前的青灰色里。礼部官员正将雕花青铜爵依次排开,五齐(注:古代祭祀用的五种浊酒)的醇香与太牢(注:祭祀用的牛猪羊三牲)的腥气在晨风中交织。这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常祀日,《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朝日送神"仪轨即将进入最庄严时刻——当《郊庙歌辞》的乐声在编钟与柷敔(注:两种古乐器)的合鸣中升起,盛唐的太阳正爬上太极宫的重檐。
乐工们调试着二十五弦瑟的冰弦,太常寺卿默念着"乐终广奏"的仪注。张说奉敕所作的歌词里,"明鉴万宇"暗合《周礼》"以祀天神"的训诂,而"曦轮"的意象分明带着《楚辞·东君》的遗韵。史官在《通典·乐典》中记下这个细节:当领祭官将黍稷粢盛(注:祭祀用的谷物)投入燎炉,火焰吞噬祭品的刹那,歌队齐唱的"永流洪庆"与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恰好形成天地呼应。
朱雀大街两侧的百姓看不见太庙内的金丝楠木祭台,却能听见《新唐书·礼乐志》描述的"羽龠干戚之舞"踏地声。那些被晨露打湿的"百羞"(注:各种美味祭品)在青铜豆(注:高脚食器)里渐渐冷却,而歌词中"式动曦轮"的祈愿,正随着初升的太阳化为大明宫琉璃瓦上流动的金河。这组被《乐府诗集》卷十一收录的乐章,最终在杜佑笔下成为"开元礼"的鲜活注脚——一个用诗、酒与火焰向光阴致意的永恒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