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五齐兼酌,百羞具陈。乐终广奏,礼毕崇禋。
明鉴万宇,照临兆人。永流洪庆,式动曦轮。

佚名

译文

五齐兼酌,百羞具陈
五种美酒一同斟满,百样佳肴尽数摆上。
乐终广奏,礼毕崇禋
乐曲终了仍余音绕梁,礼仪结束更显祭祀庄严。
明鉴万宇,照临兆人
如明镜般照见天地万物,光辉普照世间亿万黎民。
永流洪庆,式动曦轮
让洪福永远流传,令朝阳之轮为之转动。

词语注释

五齐(wǔ zī):古代祭祀时五种不同浓度的酒。
百羞(bǎi xiū):指各种珍馐美味。羞通'馐'。
崇禋(chóng yīn):隆重的祭祀仪式。禋指升烟祭天。
万宇(wàn yǔ):指天地间所有空间。
兆人(zhào rén):指亿万百姓。兆指极多数量。
曦轮(xī lún):太阳的别称,指朝阳如车轮般转动。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穿透太庙檐角的铜铃,长安城还浸在破晓前的青灰色里。礼部官员正将雕花青铜爵依次排开,五齐(注:古代祭祀用的五种浊酒)的醇香与太牢(注:祭祀用的牛猪羊三牲)的腥气在晨风中交织。这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常祀日,《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朝日送神"仪轨即将进入最庄严时刻——当《郊庙歌辞》的乐声在编钟与柷敔(注:两种古乐器)的合鸣中升起,盛唐的太阳正爬上太极宫的重檐。

乐工们调试着二十五弦瑟的冰弦,太常寺卿默念着"乐终广奏"的仪注。张说奉敕所作的歌词里,"明鉴万宇"暗合《周礼》"以祀天神"的训诂,而"曦轮"的意象分明带着《楚辞·东君》的遗韵。史官在《通典·乐典》中记下这个细节:当领祭官将黍稷粢盛(注:祭祀用的谷物)投入燎炉,火焰吞噬祭品的刹那,歌队齐唱的"永流洪庆"与东方喷薄而出的朝阳恰好形成天地呼应。

朱雀大街两侧的百姓看不见太庙内的金丝楠木祭台,却能听见《新唐书·礼乐志》描述的"羽龠干戚之舞"踏地声。那些被晨露打湿的"百羞"(注:各种美味祭品)在青铜豆(注:高脚食器)里渐渐冷却,而歌词中"式动曦轮"的祈愿,正随着初升的太阳化为大明宫琉璃瓦上流动的金河。这组被《乐府诗集》卷十一收录的乐章,最终在杜佑笔下成为"开元礼"的鲜活注脚——一个用诗、酒与火焰向光阴致意的永恒清晨。

赏析

暮色四合时读《郊庙歌辞·朝日乐章·送神》,恍见盛唐祭祀的最后一缕青烟袅袅盘旋于天地之间。这首看似简短的送神乐章,实则是用青铜编钟般庄重的文字,铸就了一座沟通人神的语言祭坛。

"五齐兼酌,百羞具陈"八字如展开的礼器长卷,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指出:"'五齐'典出《周礼》,指五种滤酒程度不同的祭酒,与'百羞'形成味觉的盛大交响,展现唐人祭祀时'备物致用'的虔诚"。青铜爵中晃动的琼浆与鼎俎间升腾的香气,在文字中凝成可视的仪式感。

当"乐终广奏,礼毕崇禋"的余韵在纸页间回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范子烨曾将此句与《礼记·乐记》对读:"广奏二字暗含'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宇宙意识,崇禋则延续《诗经·周颂》'肇禋'的肃穆传统"。此刻的寂静不是终结,而是神灵驻留过的证明,犹如编钟停振后空气中震颤的铜韵。

下阕"明鉴万宇,照临兆人"突然将视角拉升到神明的维度,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解读此意象时联想到汉画像石中的日月神纹:"诗人用青铜镜的'鉴'与阳光的'照'构成双重光明意象,使抽象的神恩具象为普照大地的光芒"。这种光明的流动在末句"永流洪庆,式动曦轮"达到高潮——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与祭祀文化》中盛赞:"'曦轮'化用《淮南子》'日行九州七舍'典故,却将冰冷的天体运行转化为带着温度的神恩流转,洪庆如长江之水永续奔涌"。

全诗二十八字的精妙,恰似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茶罗子,每个镂空纹样都暗合礼乐制度。台湾学者李丰楙注意到诗中"酌-陈-奏-禋-鉴-照-流-动"的动词链条:"这些动态词如祭祀舞蹈的八佾步伐,在庄重中隐现生机,最终将仪式现场转化为永恒的精神场域"。当曦轮转动的声音划过盛唐的天空,我们依然能听见那些青铜礼器在文字深处传来的清响。

点评

郊庙歌辞中的《朝日乐章·送神》一章,以凝练庄雅之笔勾勒出天地人神交融的壮阔画卷。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蛾术编》中赞叹:"'明鉴万宇,照临兆人'八字,如日轮破晓,光被寰宇,直追《诗经·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之气象。"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特别激赏其礼乐结构:"前四句铺陈祀典之隆,'五齐''百羞'见其诚,'广奏''崇禋'显其度;后四句升华至天人感应,'洪庆''曦轮'之喻,使抽象的神恩具象为永恒日光。"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华名物考》中评点末句:"'式动曦轮'化静为动,将仪式终章的肃穆转化为旭日巡天的永恒意象,与谢朓'金波丽鳷鹊'异曲同工,然更显庙堂气度。"

此章尤见钱钟书所谓"事神之辞贵简而动"(《管锥编》),短短三十二字中,礼器、乐仪、神光、人愿浑然一体,恰如朱光潜所言:"宗教诗的最高境界,是将虔敬之心炼成水晶,折射出天地共鉴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