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卜畋不从,兆发非熊。乃倾荒政,爰佐一戎。
盛烈载垂,命祀惟崇。日练上戊,宿严閟宫。
迎奏嘉至,感而遂通。

佚名

译文

卜畋不从,兆发非熊
占卜狩猎不顺利,征兆却显示非熊之兆(指贤臣)
乃倾荒政,爰佐一戎
于是荒废政务,一心辅佐军事
盛烈载垂,命祀惟崇
丰功伟业流传后世,祭祀之命备受尊崇
日练上戊,宿严閟宫
择吉日戊日操练,夜晚肃穆于閟宫
迎奏嘉至,感而遂通
迎接祥瑞降临,感应而通达神明

词语注释

卜畋(bǔ tián):占卜狩猎之事
非熊:指贤臣,典故出自周文王梦得非熊非罴的辅佐之兆
爰(yuán):于是
戎(róng):军事、战争
閟宫(bì gōng):神庙,指庄严的祭祀场所

创作背景

释奠武成王乐章·迎神创作背景

暮春的郊庙,青铜礼器泛着幽光,太祝们手持玉璋缓步于青烟缭绕的祭坛。这首《迎神》乐章诞生于唐代礼乐复兴的洪流中,是为祭祀武成王姜尚(即吕尚)而作的庄严颂歌。

历史经纬

  •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诏令两京及诸州立太公庙,以张良配享,仿孔子释奠礼制,将武庙祭祀纳入国家礼典。
  • 乐章中"卜畋不从,兆发非熊"暗用《史记·齐太公世家》典故:周文王占卜得"非熊非罴"之兆,于渭滨遇垂钓的姜尚,遂载归立为师。此二句以凝练笔法浓缩了太公"天命所归"的传奇。
  • "日练上戊"指春秋二仲月的上戊日行祭,《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此时为武成王祭期,与"宿严閟宫"(提前斋戒净宫)共同体现唐代"军礼"的程式化特征。

文学意象
诗人以"倾荒政"喻太公佐周革殷的功业,"盛烈载垂"则对应《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的准则。末句"感而遂通"化用《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将祭祀中的天人感应升华为哲学意境,使肃穆的迎神仪式兼具《雅》《颂》之美。

当编钟奏响这乐章时,唐代武庙的朱红幔帐后,仿佛可见文王访贤的车辙与牧野之战的玄旗,在礼官悠长的唱赞声中重叠成永恒的文化记忆。

赏析

暮色四合时,古老的钟磬声穿透庙堂的寂静,这首迎神乐章以青铜器般的庄重质地,将我们带回千年前那个充满神性与威严的仪式现场。开篇"卜畋不从,兆发非熊"二句,如商周甲骨上灼裂的纹路,暗含《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载"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的典故。诗人以占卜意象为引,将周文王遇姜尚的传奇化作飘渺神谕,为迎神仪式蒙上神秘色彩。

"乃倾荒政,爰佐一戎"如斧钺交击,短促铿锵的节奏里迸发出开国气象。马瑞临《文献通考》评此四字"有鼎革之象",荒政既倾,戎事方兴,在祭祀武王的语境中,这既是历史记忆的闪回,更是对尚武精神的礼赞。诗人将政治叙事浓缩为金石铭文般的短语,让文字本身具有了青铜礼器的重量感。

中段"盛烈载垂"四句转入庄严的仪式描写,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特别称道其"日练上戊,宿严閟宫"二句:"练日择吉,閟宫肃穆,不着一字而礼容自现"。上戊日的阳光洗练如祭器,紧闭的宫门内沉淀着时光,诗人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凝固感,构建出神圣的"仪式场"。这种表现手法令人想起《诗经·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的意境,但更添几分唐代宫廷祭祀特有的恢弘。

末句"迎奏嘉至,感而遂通"如编钟余韵,在"嘉至"这个《周礼》记载的古乐名中,我们仿佛听见《旧唐书·音乐志》描述的"撞黄钟,歌大吕"的雅乐声响。清代学者戴震在《考工记图》中指出,此句暗合《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的理念,人神交感并非通过直白祈求,而是在庄重乐舞中自然达成。这种"无声之感"的描写,正是唐代祭祀文学"不写之写"的美学典范。

整篇乐章如青铜编钟组成的音阶,每个意象都是精心铸造的礼器。从占卜征兆到开国伟业,从择日斋戒到乐舞通神,诗人用十四字句完成了一场完整的仪式展演。正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所说:"唐人祀神之作,往往在简峻中见深致,如鼎彝纹样,朴拙处正显精神。"这种将历史记忆、礼仪程式与宗教体验熔铸为诗的功力,使这篇迎神辞超越了单纯的仪式文本,成为盛唐气象在祭祀文学中的结晶。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此章迎神之曲,以'卜畋不从,兆发非熊'发端,暗用文王遇吕望典,不著一字而雄浑自见。'乃倾荒政,爰佐一戎'八字,将武成王佐周灭纣之功业,缩龙成寸,笔力千钧。"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日练上戊,宿严閟宫'二句,炼字如金。'练'字状祭祀之诚,'严'字写庙貌之肃,郊庙乐章庄雅气象,尽在此中。"

钱钟书《谈艺录》论:
"'迎奏嘉至,感而遂通',化用《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使神灵感应之理与祭祀音声相融。古人所谓'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此正得迎神曲三昧。"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四言为体,效《诗经》雅颂遗风。'盛烈载垂,命祀惟崇'句,用倒装句式增庄重感,犹见汉代《郊祀歌》'钟鼓竽笙,云舞翔翔'之庙堂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