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周室明堂。青铜编钟悬虡簴,朱弦玉磬列云门,礼官执羽而导,乐正击柷以和。《周礼·春官》有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此《治顺》一章,恰是周公制礼作乐时,为天子临朝、诸侯来飨所作的庄严颂歌。
当其时也,镐京紫气萦绕。天子负斧扆南面,十二旒藻垂目,玄衣纁裳上的日月星辰纹样,在太微垣星辉映照下若隐若现。《礼记·明堂位》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诗中"凝旒负扆"之象,正是这般威仪棣棣的朝堂盛景。御炉中升腾的沉榆香雾,与殿外新铸的九鼎青烟交织,化作"郁郁霏霏"的祥瑞之气。
观那"鸳鸾成列",非独指殿前执戟的虎贲之士行列如仪,更暗合《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治世之音。百官冠冕上的瑱玉垂珠,与腰间组佩在《肆夏》乐声中叮咚相应,恰似《尚书·益稷》所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的韶乐遗响。此时"端拱垂衣"的天子,正是以《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圣王姿态,昭示着礼乐文明的至臻境界。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将《周礼》六乐中的"大乐"气象凝练其中。太蔟为角,蕤宾为徵,那些曾刻在曾侯乙编钟上的音律,仿佛仍在"庭陈大乐"四字间回响。当《云门》《大卷》的余韵渐渐消散在明堂的藻井之上,我们犹见周公以乐致和的深意——正如《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阕镌刻在《郊庙歌辞》中的玉振金声,终成三千年礼乐文明的永恒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