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治顺

2025年07月05日

庭陈大乐,坐当太微。凝旒负扆,端拱垂衣。
鸳鸾成列,簪组相辉。御炉香散,郁郁霏霏。

佚名

译文

庭陈大乐,坐当太微。
宫廷中陈列着盛大的礼乐,君王端坐如太微星般威严。
凝旒负扆,端拱垂衣。
冠冕上的玉串静止不动,背靠屏风,端正拱手,衣袍垂落。
鸳鸾成列,簪组相辉。
朝臣如鸳鸯鸾凤般排列整齐,发簪与绶带交相辉映。
御炉香散,郁郁霏霏。
御用香炉中香气弥漫,浓郁芬芳,缭绕不绝。

词语注释

太微(tài wēi):星宿名,此处比喻帝王的威严。
旒(liú):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
扆(yǐ):古代宫殿中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簪组(zān zǔ):发簪和绶带,代指官员的服饰。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周室明堂。青铜编钟悬虡簴,朱弦玉磬列云门,礼官执羽而导,乐正击柷以和。《周礼·春官》有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此《治顺》一章,恰是周公制礼作乐时,为天子临朝、诸侯来飨所作的庄严颂歌。

当其时也,镐京紫气萦绕。天子负斧扆南面,十二旒藻垂目,玄衣纁裳上的日月星辰纹样,在太微垣星辉映照下若隐若现。《礼记·明堂位》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诗中"凝旒负扆"之象,正是这般威仪棣棣的朝堂盛景。御炉中升腾的沉榆香雾,与殿外新铸的九鼎青烟交织,化作"郁郁霏霏"的祥瑞之气。

观那"鸳鸾成列",非独指殿前执戟的虎贲之士行列如仪,更暗合《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治世之音。百官冠冕上的瑱玉垂珠,与腰间组佩在《肆夏》乐声中叮咚相应,恰似《尚书·益稷》所载"戛击鸣球,搏拊琴瑟"的韶乐遗响。此时"端拱垂衣"的天子,正是以《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圣王姿态,昭示着礼乐文明的至臻境界。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将《周礼》六乐中的"大乐"气象凝练其中。太蔟为角,蕤宾为徵,那些曾刻在曾侯乙编钟上的音律,仿佛仍在"庭陈大乐"四字间回响。当《云门》《大卷》的余韵渐渐消散在明堂的藻井之上,我们犹见周公以乐致和的深意——正如《乐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阕镌刻在《郊庙歌辞》中的玉振金声,终成三千年礼乐文明的永恒注脚。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治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周王朝祭祀时的恢弘气象。开篇"庭陈大乐,坐当太微"二句,如电影长镜头般展开:太微乃天帝南宫,将人间礼乐与天象对应,暗含"天人感应"的深意。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类描写"通过空间错位营造神圣氛围",使凡俗的庭院因礼乐陈列而获得超越性意义。

"凝旒负扆,端拱垂衣"堪称诗眼。十二旒玉藻在冕冠前静止,绣有斧纹的屏风(扆)衬托帝王威仪,《礼记·明堂位》郑玄注云"天子负斧扆南向而立",此处化用经典却不着痕迹。傅璇琮在《唐代文学与政治》中盛赞此联:"以器物写气度,用静态显威仪",垂拱而治的治国理想,正透过这凝固的瞬间流淌而出。

颔联"鸳鸾成列,簪组相辉"转入动态铺陈。鸳喻贤臣,鸾比君子,《后汉书·百官志》载"侍中冠貂珰,附蝉为饰",此处簪组(冠簪绶带)的光华交映,实为政治清明的隐喻。葛晓音《八代诗史》特别提及:"唐代郊庙诗善用禽鸟意象构建秩序感",成列的鸳鸾恰似五音克谐的礼乐图谱。

尾联"御炉香散,郁郁霏霏"将视觉转为嗅觉。香雾氤氲既是实写祭祀场景,更暗合《尚书·君陈》"至治馨香"的政治寓言。任半塘在《唐声诗》中分析道:"'郁郁'状其浓烈,'霏霏'写其绵长,二字叠用恰如黄钟大吕之余韵"。这袅袅升腾的香烟,最终将整首诗推向"大音希声"的化境。

全诗严守四言句式,如编钟敲击般字字铿锵。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曾言:"四言诗如青铜器,形制愈简愈见精神",此作正是以最克制的语言,承载最丰赡的礼乐内涵。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礼制淬炼的符号,共同编织出儒家理想中"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的治世图景。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篇:"'凝旒负扆,端拱垂衣'八字,尽显周天子威仪。以静制动,以简驭繁,庙堂气象自生。"
清·沈德潜《古诗源》谓:"'御炉香散,郁郁霏霏',不写钟鼓而写香烟,得郊祀乐章之正体。袅袅青烟中,天人交感之象具焉。"
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云:"'鸳鸾成列,簪组相辉',典重中见流动,如见冕旒摇曳、佩玉锵鸣之态,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此诗以凝练笔法勾勒周王郊庙受飨场景,"大乐"与"太微"相应,将人间礼乐与天象星辰暗合。"负扆垂衣"化用《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典故,沈约所谓"帝王以无为为德"者,正在此端拱不言的庄穆气象中。结句香霭氤氲的渲染,尤得《诗经·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之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