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前夕视牲,质明奉俎。沐芳整弁,其仪式序。
盛礼毕陈,嘉乐备举。歆我懿德,非馨稷黍。

佚名

译文

前夕视牲,质明奉俎。
祭祀前夜检视牺牲,天亮时献上祭品。
沐芳整弁,其仪式序。
沐浴芳香整理冠帽,仪式庄严井然有序。
盛礼毕陈,嘉乐备举。
隆重的礼仪一一陈列,美好的音乐齐备演奏。
歆我懿德,非馨稷黍。
神灵欣喜我的美德,而非五谷祭品的馨香。

词语注释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弁(biàn):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
歆(xīn):神灵享受祭品的香气,引申为欣喜。
稷黍(jì shǔ):古代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常代指祭祀用的谷物。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雍和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先农坛被晨曦镀上一层金箔,礼官们正以最虔诚的姿态准备着一场国家祭典。《雍和》作为唐代"享先农乐章"六章之一,诞生于开元盛世农耕文明与礼乐文化高度融合的历史语境中。

一、先农祭祀的制度化背景
据《大唐开元礼》记载,玄宗时期将先农祭祀升格为中祀,每年孟春吉亥,皇帝需亲耕藉田,以太牢之礼祭奠炎帝神农氏。此诗描写的"前夕视牲,质明奉俎"正是祭祀前夜查验祭牲、黎明呈献俎豆的庄严场景,折射出《周礼》"以血祭祭社稷"的古老仪轨在唐代的完美复现。

二、盛唐礼乐文明的镜像
"沐芳整弁"的细节,源自《楚辞》"浴兰汤兮沐芳"的沐浴斋戒传统,而"盛礼毕陈,嘉乐备举"则对应《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十二和之乐"的演奏规制。诗中"非馨稷黍"化用《尚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将农耕祭祀升华为道德教化,体现张说等词臣"以礼乐致太平"的政治理想。

三、诗乐交融的艺术特质
此章采用四言古体,每联严格押仄韵,暗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庙堂气质。考古发现的唐代青铜编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其宫悬布局恰可印证"嘉乐备举"的恢宏场面——当鎏金钟磬与埙篪合鸣时,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文明记忆,便在这凝练的诗行中永恒定格。

赏析

这首《雍和》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古代祭祀先农的隆重场景。诗中"前夕视牲,质明奉俎"二句,通过时间推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祭祀前的精心准备。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这种对祭品的严格检验,体现了古人对祭祀仪式的虔诚态度。

"沐芳整弁"一句尤为精妙,以沐浴更衣的细节,象征祭祀者内心的洁净与恭敬。这种意象与《礼记·祭统》中"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的记载相呼应,展现了古人"明德惟馨"的祭祀理念。

诗中"盛礼毕陈,嘉乐备举"二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庄严恢宏的祭祀氛围。清代学者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特别指出,此类描写体现了"礼乐相济"的传统文化精髓。

结尾"歆我懿德,非馨稷黍"升华全诗意境,化用《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将祭祀的核心从物质供品转向精神品德。正如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所释:"言祭祀之效不在物馨,惟在主人有明德耳。"这种思想升华,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仪式描写,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全诗以四言句式构成庄重节奏,用词典雅而不失流畅。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锤炼,从祭品准备到礼仪展演,再到精神升华,形成完整的意境脉络。这种艺术表现,充分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气象浑穆,义蕴弘深"(《全唐诗》评注语)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篇云:
"郊庙之制,贵在庄而不板,雍和此章得之。'前夕视牲'四字已具太古肃穆之气,后联'沐芳''盛礼'诸语,如见珮环锵鸣于苾芬之中。末句尤妙,以'非馨稷黍'反结,顿使神享之意超然物表。"

**沈德潜《说诗晬语》**论曰:
"唐人享先农乐章多俚近,惟此篇典重高华。'歆我懿德'一语,将祭祀真义自黍稷升华为德馨,真所谓'大音希声'者。整弁奉俎之序,备举而不失其要,乃见庙堂文章气象。"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
"质明奉俎'句法简古,直追《诗经·楚茨》遗响。通篇不着一字欢谀,而敬畏之心自溢于楮墨之间,此所谓'礼之恭,诗之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