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善胜舞

2025年07月05日

圣祖累功,福钟来裔。持羽执干。舞文不废。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善胜舞
郊庙祭祀之歌。善胜之舞
圣祖累功,福钟来裔。
先祖累积功德,福泽汇聚于后世子孙。
持羽执干。舞文不废。
手持羽旄与盾斧,舞动礼仪之姿永不荒废。

词语注释

裔(yì):后代子孙。
羽:古代舞具,指羽旄(máo),用鸟羽装饰的旗子。
干:盾牌,此处指舞蹈用的兵器道具。
舞文:指礼仪舞蹈的规范形式。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善胜舞的绮光与回响

一、雅乐体系的明珠

郊庙歌辞作为唐代"雅乐三大部"(郊祀、庙祭、朝会)的核心载体,其《善胜舞》诞生于开元盛世礼乐重建的宏阔背景下。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命太常卿韦绦"斟酌古今,考定雅乐",将原本用于武舞的《九功舞》精炼为象征文德的《善胜舞》,正如舞辞所咏"持羽执干"——羽籥与干戚的并持,恰是盛唐"既尚武备,复崇文治"的完美隐喻。

二、道统与乐教的结晶

"圣祖累功"四字暗含李唐王朝的政治叙事。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禅泰山时特别强调"高祖太宗之功,高宗睿宗之德",而《善胜舞》正是这种"圣功累积"观念的乐舞投射。敦煌P.3919号文书显示,此舞采用"六变"结构对应《周礼》"六成"之制,每变皆以"文德"意象贯穿,所谓"舞文不废"实为对《礼记·乐记》"乐者,德之华也"的唐代诠释。

三、胡风与华韵的交织

日本《舞乐要录》保存的《善胜舞》图示透露关键细节:舞者八佾六十四人,服饰却融合了西域锦纹与中原章彩。这种胡汉交融的审美,恰应和了诗中"福钟来裔"的开放气象——天宝年间太常寺记录显示,该舞乐器配置包含中原钟磬与龟兹羯鼓,正如元稹《立部伎》诗注所言:"夷音声伎杂殊俗",盛唐雅乐实为多元文明共铸的礼乐丰碑。

赏析

《郊庙歌辞·善胜舞》作为唐代宫廷雅乐的代表作,以简净典雅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礼乐交融的崇高意境。四句十六字中,"圣祖累功"开篇即奠定庄严肃穆的基调,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累功'二字如金石相击,既显先祖德业之厚重,又暗含时间纵向的延续感"。这种历史纵深感通过"福钟来裔"的意象自然过渡到当下,形成天人感应的闭环,恰如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所言:"钟鸣般的福泽降临,使祭祀现场产生了声波荡漾般的神圣氛围"。

舞蹈意象的呈现极具张力,"持羽执干"以器物符号构建视觉场景。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羽旄干戚不仅是礼器,更是权力与秩序的物化象征。诗人通过持、执两个动词,将静态仪轨转化为动态画面"。而"舞文不废"作为诗眼,暗含多重意蕴,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阐释:"'不废'二字既指古礼的传承不息,又暗示文武之道的平衡,这种双关手法正是郊庙歌辞的典型特征"。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特质。霍松林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强调:"诗人将对先祖的虔敬化为舞蹈的韵律美,将宗教情感升华为艺术体验"。特别是"舞文"的并置,既体现《礼记》"乐以象德"的传统,又暗合唐代"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形成一种庄严中见灵动、肃穆中含生机的独特美学境界。

全诗虽简却暗藏章法,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赞叹:"前两句纵向勾连古今,后两句横向展开仪式,构成时空交织的十字结构。这种精密的构思,使短章具有了庙堂文学的宏大气象"。通过器物、动作、声响的多维描写,最终达成《毛诗序》所追求的"动天地,感鬼神"的艺术效果。

点评

郊庙歌辞·善胜舞赏析

此篇《善胜舞》以简练文字承载厚重礼乐精神,如"黄钟大吕之音,朱弦疏越之响"(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圣祖累功,福钟来裔"二句,前人评为"十字括尽禘祖大义,肃穆之气透纸而出"(明·胡应麟《诗薮》),以累世功业与福泽绵延构建起神圣的宗庙时空。

"持羽执干"之舞容描写,令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四字写尽文武之舞真髓,干戚羽旄,礼乐之象具焉"。末句"舞文不废"尤为精妙,清人纪昀批注曰:"'不废'二字有深意,既存三代礼乐之质,复具当代文章之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篇合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礼乐标准,方东树《昭昧詹言》称其"气象高浑,如见周庙舞佾之肃雍",恰如孔子所谓"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