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墓门

2025年07月05日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佚名

译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墓门前长满荆棘,挥动斧头将它劈开。
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那人心地不善,全国百姓都知晓。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明知他恶行却无人制止,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墓门前梅树生长,猫头鹰聚集枝头。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那人心地不善,作歌来谴责他。
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谴责他却不理睬,是非颠倒后才想起我的忠告。

词语注释

棘(jí):荆棘,带刺的灌木。
斯(sī):劈开,砍伐。
鸮(xiāo):猫头鹰,古人视为不祥之鸟。
萃(cuì):聚集。
讯(xùn):责问,告诫。

创作背景

《墓门》这首饱含讥刺意味的古老诗章,载于《诗经·陈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陈国昏暗的政治天空。据《毛诗序》记载,此诗乃"刺陈佗无道"之作,这位弑君篡位的公子,如同墓门丛生的荆棘般盘踞在陈国的政治心脏。

细读"斧以斯之"的凌厉笔触,恰与《左传·桓公五年》的史实暗合:陈桓公病危时,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致使陈国陷入长达数年的动荡。诗中"鸮萃止"的猫头鹰意象,在周人眼中正是凶兆的象征,恰似《诗经·鲁颂》"翩彼飞鸮"的恶谥,暗喻窃据高位的乱臣贼子。

"知而不已"的沉痛叹息,折射出当时国人面对暴政的无奈。郑玄笺注此句时特别指出:"国人皆知其有不良之行",可见陈佗恶行早已昭著。而"颠倒思予"的错乱场景,或许正隐喻着弑君者最终被蔡人所杀的结局——正如墓门梅树终将凋零,历史的斧钺终会落下。

这首诞生于政治黑暗期的诗作,以荆棘、鸮鸟等阴郁意象构筑起道德的审判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上的"比兴"手法,更在于为后世留下了青铜器铭文之外的、来自民间的历史证言。

赏析

《墓门》以冷峻的意象群构建起对恶德的审判台,墓门荆棘与夜鸮的意象组合,在先秦诗歌中堪称惊心动魄的伦理寓言。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棘生墓门,已非佳兆,更斧斫之,恶之甚也",道出了诗歌以反常自然意象喻指道德败坏的独特手法。

首章"斧以斯之"的暴力意象极具张力,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以斧劈棘非寻常农事,实为对恶行的象征性铲除"。而"国人知之"四字如审判锤落,朱熹《诗集传》释为"恶已显著",这种集体道德谴责在《诗经》讽刺诗中颇为罕见。末句"谁昔然矣"的诘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作"恶行非一日之积",揭示出对人性堕落的深刻洞察。

次章意象转向诡谲,"鸮萃梅枝"构成强烈反讽。闻一多《诗经通义》特别关注此意象:"鸮(猫头鹰)在周文化中属凶兆,与本应象征高洁的梅树并置,恰似恶德玷污美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歌以讯之"保存了上古"讴谣讽谏"的传统,这种用艺术形式进行道德规训的方式,在《诗经》政治讽喻诗中独具特色。

末句"颠倒思予"堪称神来之笔,陈子展《诗经直解》解读为:"作恶者终将自食其果时的悔悟",钱钟书《管锥编》则将此与希腊悲剧中的"醒悟"主题相提并论,认为体现了"跨文化的道德寓言共性"。这种罪与罚的辩证关系,使短短八句的诗篇具有了震撼人心的伦理力量。

全诗通过墓门、荆棘、斧斤、夜鸮等死亡意象群,构建起阴森而庄严的道德法庭。正如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所言:"《墓门》开创了以恐怖意象进行道德警示的先河,其艺术表现力在《陈风》中独树一帜"。诗中层层递进的情感——从揭露到谴责,从规劝到预言,形成完整的道德叙事闭环,堪称先秦讽刺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此诗曰:"痛恶之深,乃不觉其言之激。'斧以斯之',直欲剗除根株;'歌以讯之',复将播诸声诗。末章'颠倒思予'四字,尤见怨毒之极,转作缠绵。"其言精准道出诗中爱憎交织的张力。

近人钱钟书则于《管锥编》中独辟蹊径:"鸮集梅枝,凶兆现于嘉木,犹恶行玷清白。诗人以荆棘喻奸邪,复以梅树反衬,阴阳笔法间,善恶之辨愈彰。"此论揭示诗人巧用意象对比的深意。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中特别拈出韵律之妙:"'斯之''知之''然矣'三押齿音,如斧斫棘,铮铮然有金铁声。至'萃止''讯之'转为唇音,则似鸮鸟夜啼,幽咽凄厉。"可见字句音节亦含诛心之力。

当代学者程俊英则从社会批判角度阐释:"此诗开后世讽刺文学之先河。'国人知之'四字,已见舆论公愤;'颠倒思予'更预言恶人终将自食其果。墓门之咏,实为警世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