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这首饱含讥刺意味的古老诗章,载于《诗经·陈风》,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陈国昏暗的政治天空。据《毛诗序》记载,此诗乃"刺陈佗无道"之作,这位弑君篡位的公子,如同墓门丛生的荆棘般盘踞在陈国的政治心脏。
细读"斧以斯之"的凌厉笔触,恰与《左传·桓公五年》的史实暗合:陈桓公病危时,其弟陈佗杀太子免自立,致使陈国陷入长达数年的动荡。诗中"鸮萃止"的猫头鹰意象,在周人眼中正是凶兆的象征,恰似《诗经·鲁颂》"翩彼飞鸮"的恶谥,暗喻窃据高位的乱臣贼子。
"知而不已"的沉痛叹息,折射出当时国人面对暴政的无奈。郑玄笺注此句时特别指出:"国人皆知其有不良之行",可见陈佗恶行早已昭著。而"颠倒思予"的错乱场景,或许正隐喻着弑君者最终被蔡人所杀的结局——正如墓门梅树终将凋零,历史的斧钺终会落下。
这首诞生于政治黑暗期的诗作,以荆棘、鸮鸟等阴郁意象构筑起道德的审判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上的"比兴"手法,更在于为后世留下了青铜器铭文之外的、来自民间的历史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