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宗祀昊天乐章。亚献

2025年07月05日

三灵降飨,三后配神。虔敷藻奠,敬展郊禋。

佚名

译文

中宗祀昊天乐章。亚献
中宗祭祀昊天上帝的乐章。亚献之礼
三灵降飨,三后配神。
三位神灵降临享用祭品,三代先王配享神明。
虔敷藻奠,敬展郊禋。
虔诚地铺陈祭品,恭敬地举行郊外祭天之礼。

词语注释

飨(xiǎng):享用祭品。
禋(yīn):古代祭天的仪式。

创作背景

宗祀昊天乐章·亚献创作背景

暮云低垂的长安城南郊,玄宗皇帝率百官肃立于圜丘祭坛时,礼官唱诵的《亚献》之章,恰似一缕穿透云层的天光。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大唐王朝正处于"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巅峰,这场载入《旧唐书·礼仪志》的泰山封禅大典,实则是李隆基对"奉天承运"的政治诠释。

乐章中"三灵降飨"的庄严意象,暗合《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的古老传统。太史局早已测算出冬至日"阳气始生"的吉时,太常寺乐工调试着应和"十二和之制"的钟磬——这一切都为了营造《唐会要》卷九所载"神人以和"的祭祀场景。当青词玉帛在燔柴炉中化作缭绕紫烟,"三后配神"的吟唱正将文德皇后、则天皇后与窦皇后幻化为连接天人的神圣媒介。

细究"虔敷藻奠"四字,可见张说等词臣的苦心孤诣。《大唐开元礼》明确规定亚献需"酌泛齐以献",而"藻奠"一词既出自《诗经·采蘋》"于以奠之"的祭仪传统,又暗含《文选》"铺藻撷秀"的文学追求。这恰是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宗教虔诚与艺术审美在青铜爵中交融,礼制的森严秩序被诗句的飞动韵律悄然柔化。

"敬展郊禋"的尾韵余响里,藏着唐人独特的宇宙认知。《通典》载玄宗"每郊祀,必以祖宗配天",这种"天人相与"的祭祀哲学,通过乐章的字句浸入士人的精神世界。当冬至日晷影划过圜丘的十二辰位,那些鎏金编钟震荡出的声波,便成为串联起《周易》"观天之神道"与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精神纽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宫廷祭祀乐章的代表作之一,以凝练庄重的笔触勾勒出皇家祭天的盛大场景。四句十六字中,层层递进的仪式感与虔诚的宗教情感交织,展现了唐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三灵降飨"开篇即营造神人交汇的玄妙意境。据《毛诗正义》释,"三灵"当指日月星三辰,古人认为天体运行昭示天命。动词"降飨"二字尤为精妙,既保持神灵的超越性,又通过"飨"字暗示神人共食的亲密,这种若即若离的笔法正合《礼记·祭义》"祭神如神在"的要义。

次句"三后配神"将祭祀的政治维度悄然展开。学者葛晓音指出,唐代郊祀常以高祖、太宗、高宗三帝配享昊天,此处"三后"既体现宗法传承,又通过"配"字构建人神对话的仪式空间。这种"神道设教"的写法,暗含《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的治国智慧。

后联转入具体仪轨的描摹,"虔敷藻奠"中"藻"字值得玩味。《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记载,郑玄注云"萧香蒿,所以降神",可见藻类祭品实为通天媒介。而"敬展郊禋"四字,钱志熙在《唐诗体式研究》中特别推重其空间张力:"郊"字打开天地帷幕,"禋"字(《说文》解为"洁祀也")则收缩为心灵净化的内核,外展与内敛形成诗意平衡。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节奏的把握。吴相洲在《唐代歌诗研究》中分析道:"'降飨—配神—藻奠—郊禋'构成完整的礼仪链条,而'虔''敬'二虚字如丝串珠,使肃穆的仪式流淌出赤诚的血脉。"这种"礼中有情,情中合礼"的表达,恰是《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完美实践。

诗歌的意象选择极具典型性。学者李浩注意到,诗中日月星辰、先祖、祭品、郊坛等意象,实际构成了"垂直的神圣轴线":自上而下的神恩与自下而上的人虔,通过祭祀仪式达成双向流动。这种意象结构深刻影响着后世祭祀文学,如宋代《郊祀庆成诗》便明显承袭此脉。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的特质。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唐代的祭祀与诗》中特别称道这种平衡:"没有战战兢兢的恐惧,也没有过分亲昵的僭越,体现的是盛唐特有的宗教自信。"四句诗如青铜礼器般庄重典雅,又在规整的节奏中暗藏对天命的敬畏与对祖德的感恩。

点评

宗祀昊天乐章·亚献赏析

此章以"三灵降飨"开篇,气象恢宏,如见神光垂照。明代文评家茅坤谓之:"四语尽得禋祀之精,'虔敷''敬展'二字尤见肃雍,使人如临燔柴升烟之典。"

"三后配神"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用三代圣王配享上帝之典,字字有来历,却字字作飞动之势。'配'字下得极重,见天人交感之深。"

末联对仗精工,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藻奠'对'郊禋',器物与礼仪相映,非但工整,更见祭祀之诚。敷藻而云'虔',展礼而曰'敬',叠字用法使肃穆之气溢于楮墨。"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赞叹:"此章虽短,然'降''配''敷''展'四个动词的运用,使静态的祭祀场景产生流动的仪式感,仿佛可见玉帛钟鼓次第呈现之状,是典型的'以动写静'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