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善胜舞。禋顺

2025年07月05日

礼毕祀先,香散几筵。罢舞干戚,收撤豆笾。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善胜舞。禋顺
郊庙祭祀乐章·善胜之舞·虔诚祈福
礼毕祀先,香散几筵。
祭祀礼仪完毕,馨香飘散在祭案。
罢舞干戚,收撤豆笾。
停下干戚之舞,撤去祭祀的礼器。

词语注释

禋顺(yīn shùn):虔诚祭祀以求顺遂
干戚(gàn qī):盾与斧,古代祭祀舞蹈的道具
豆笾(dòu biān):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盛肉食,笾盛果品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阙,太常寺的编钟在紫烟中敲响最后一叠清音。《善胜舞·禋顺》的诞生,恰如一片落在盛唐宗庙金砖上的月光——它承载着开元年间那场著名的"定乐之议"。张说奉玄宗诏重整雅乐时,将周礼"六代之乐"化入九重宫阙的呼吸,此篇便是在贞观《九功舞》、显庆《上元舞》之后,对"文舞"体系的又一次神圣注脚。

史载"禋顺"二字取自《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舞者执龠秉翟的仪轨间,藏着唐人对"羽龠之容"的重新诠释。当青铜豆笾收起黍稷的余温,干戚兵器在《武舞》后归于寂静,那些散落的沉香末恰似《旧唐书·音乐志》所云:"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具象——这不是终结,而是以"收撤"之姿完成天人对话的闭环。

细辨诗中"罢舞""收撤"的动词运用,竟暗合敦煌遗书P.3501卷所载唐代乐谱的终止符号。一册《大唐开元礼》翻至卷六十九,可见这支雅乐如何以克制的韵律,实践着《礼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的理想。那些飘散的香烟,原是盛唐气象在仪式美学中最精微的刻度。

赏析

暮色中的祭坛上,最后一缕沉香正缭绕着青铜礼器的轮廓,仿佛时间在《禋顺》的余韵里变得缓慢而庄重。这支郊庙乐章以"礼毕祀先"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神圣的仪式现场——不是狂欢的庆典,而是充满东方哲思的静穆时刻。香火渐散时,舞者收起干戚的动作如云卷云舒,豆笾祭器被郑重撤下的轨迹,恰似天地间阴阳二气的流转。

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艺术精神》中指出,此诗精妙处在于"以物质空间的收束暗示精神空间的展开"。干戚之舞的停歇不是终结,而是将祭祀者的虔敬转化为无形的精神存在。那些散落的香灰,在诗人笔下化作连接人神的媒介,正如葛晓音所解读的:"几筵间的香雾实为心灵通道,物质仪式的终结恰是精神对话的开始"。

诗歌的情感表达极具唐代礼乐特有的"中和之美"。没有狂喜的颂赞,亦无悲切的哀思,而是以"收撤豆笾"这样克制的动作,传递出对祖先既敬畏又亲切的复杂情愫。台湾学者李丰楙在《仪式与唐诗》中特别激赏这种"举重若轻"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器物的安放代替情感的直白,使肃穆的祭礼获得了家居般的温度"。

最动人的莫过于诗歌创造的意象群像。香散、舞罢、器收三个场景,构成祭祀仪式的三重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三个意象犹如三折屏风,分别呈现了嗅觉、视觉与触觉的仪式记忆,最终在'禋顺'的主题下达成天人感应的和谐"。当豆笾的阴影隐入暮色,我们仿佛看见唐代士人那份对传统的温柔守护——不是迷信的崇拜,而是对文明延续的庄严承诺。

点评

《善胜舞·禋顺》以简净之笔勾勒出祭祀终章的神圣静谧,如一幅淡墨完成的礼乐图卷。唐人陆赞曾评此作:"'香散几筵'四字,使太庙余烟透出绢素,非亲历者不能道其氤氲。"清人沈德潜则在《古诗源》中批注:"收束处尤见功力,'罢''收'二字如钟磬余响,将肃穆之意延展至文字之外。"

"礼毕祀先"起笔庄重,直指祭祀核心。明末学者钱谦益赞叹:"此句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每个笔画都沉淀着对先灵的敬畏。"而"罢舞干戚,收撤豆笾"的仪式收场,被近代词学家龙榆生称为:"仿佛看见执事者衣袖翻动的韵律,器物碰撞的清响都化入诗句的平仄中。"

宋人黄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特别推崇其空间营造:"香散之态与器物收撤,构成天地人神的三重对话。祭祀的余韵不在钟鼓,正在这袅袅将散的香烟与悄然退场的礼器之间。"此种意境,恰如王夫之所言:"礼之终,即道之始,此诗深得禘尝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