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维清

2025年07月05日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佚名

译文

维清缉熙
多么清明又光辉
文王之典
文王的法典永垂
肇禋
开始祭祀敬神明
迄用有成
至今大业终有成
维周之祯
这是周家的祥祯

词语注释

缉熙(jī xī):光明,光辉
肇(zhào):开始
禋(yīn):古代祭天的仪式
祯(zhēn):吉祥,祥瑞

创作背景

暮春的岐山脚下,周人宗庙的青铜彝器泛着幽光。当《周颂·维清》的乐章在编钟声中响起,我们仿佛看见周公旦正率领宗室子弟,以最庄重的禋祭之礼告慰文王在天之灵。

这段仅三十字的颂诗,实则承载着周初重要的历史密码。"肇禋"二字揭开周人祭祀制度的变革——据《逸周书》记载,文王始创以"禋"(升烟祭天)取代殷商血腥的人祭传统。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文王受命"与此诗"维周之祯"形成互证,暗含周人"天命转移"的政治叙事。

考古发现揭示更深层的背景:周原遗址出土的龟甲显示,即便在克商之后,周人仍保留着殷商占卜传统。而《维清》中"文王之典"的强调,恰与《尚书·无逸》记载的周公"制礼作乐"相呼应,展现周初统治者如何将文王塑造为道德典范,以此构建新的统治合法性。那"缉熙"(光明)的赞颂,不仅是祭祀时的烟火缭绕,更象征着周人试图在殷商废墟上建立的新秩序光辉。

赏析

《周颂·维清》是《诗经》中最短小的颂诗之一,却以凝练的文字承载着周人对文王功德的深沉礼赞。全诗虽仅五句,却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般庄重典雅,每一字都闪烁着先民对理想政治的崇奉。

意象的崇高性在"维清缉熙"四字中得以彰显。学者程俊英指出,"清"喻政治清明如晨露未晞,"缉熙"则形容德行光辉绵延不绝,二字叠加形成对文王治世的双重礼赞(《诗经注析》)。这种光明的意象贯穿全诗,与青铜祭器上流转的光泽相互映照,构建出神圣的祭祀空间。

情感表达呈现出由历史追忆到现实庆祝的递进。首句"文王之典"的"典"字,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释为"常法",暗示着对先王制度的永恒追慕。而"迄用有成"的转折,则迸发出对周朝建立的热烈欢呼,王国维称之为"由虚入实的点睛之笔"(《观堂集林》)。这种情感的升华,恰如祭祀时渐渐升腾的香烟。

艺术手法上,诗歌采用"顶针"结构。"维清"启篇,"维周"作结,形成完美的意义闭环。朱熹在《诗集传》中特别称赏这种结构:"如宗庙仪轨之周而复始,暗合天道。"诗中"肇禋"(始祭)与"有成"的对应,更构成微型史诗般的叙事张力,将周人开国的艰辛历程浓缩在祭祀瞬间。

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揭示,该诗本质是"仪式性记忆的文学编码"。那些闪烁在字里行间的光明意象,实则是祭坛上燎祭的火光投射;而对文王法典的称颂,正是周人以礼仪重构历史记忆的明证。这种解读让我们看见:简短的颂诗背后,矗立着整个青铜时代的文明密码。

点评

《周颂·维清》作为《诗经》中最短篇什之一,以十六字精金美玉之质,铸就宗庙祭祀的煌煌气象。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辞弥简而意弥长,肃穆庄严中自具流动之致",道出此篇"以少总多"的艺术特质——"维清缉熙"四字即勾勒出周人心中文王德政的清明气象,如青铜鼎上云雷纹般庄重而富有韵律。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肇禋"二字的史诗性张力:"'肇'字如见燔柴升烟之始,'禋'字若闻珮玉锵鸣之声,祭祀之礼与建国之业在此一字中交响。"这种"一字千金"的笔法,将周人"迄用有成"的创业历程,凝练为宗庙青烟中升腾的民族记忆。

近人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特别指出末句"维周之祯"的象征意义:"'祯'者非独吉兆,实乃以玉器礼天之象形字。周人以玉喻德,此句实将文王之典化作可触可感的礼器。"这种物象与德性的完美交融,使得全篇虽言祭祀而意在政教,恰如朱熹《诗集传》所言:"颂不忘规,于无声处闻黄钟大吕之音。"

当代学者傅斯年《诗经讲义稿》则从史学角度阐发:"此篇可视为周人开国的'青铜铭文','文王之典'四字实包举井田、封建、礼乐三大制度,而'维清缉熙'正是周公制礼作乐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这种"微言大义"的特质,使《维清》成为镶嵌在《周颂》中的一枚玲珑玉琮,虽小却通天地之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