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隆周创业,宝命惟新。敬宗茂典,爰表虔禋。
声明已备,文物斯陈。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佚名

译文

隆周创业,宝命惟新。
大周开创基业,天命焕然一新。
敬宗茂典,爰表虔禋。
敬奉宗庙盛典,以此表达虔诚祭祀。
声明已备,文物斯陈。
礼乐制度已完备,典章文物皆陈列。
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庄严肃穆如同先祖在场,诚挚的心意此刻得以表达。

词语注释

宝命:指天命,上天赋予的使命。
虔禋(qián yīn):虔诚地祭祀。
声明:这里指礼乐制度。
文物:这里指典章制度与礼器。

创作背景

在盛唐气象与武周革命的交汇处,武则天以日月当空的魄力重构着天地礼乐。当垂拱四年(688年)明堂落成,这座"万象神宫"不仅承载着政治象征,更成为《享清庙乐章》诞生的神圣场域——十首组诗如同十重冕旒,在太庙祭祀的青铜彝器间折射出独特的政治光谱。

第二乐章"隆周创业"四字,实为武氏政权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以"周"自喻既暗合姬周德运(《周礼》为武氏改制蓝本),又巧妙呼应武氏先祖周平王少子的传说。当"宝命惟新"的宣告在太庙回响时,新铸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正在端门外沐浴阳光,金石文字与诗章形成互文。

考古发现的垂拱年间鎏金铜祭器纹样显示,此时礼器已融合周制十二章纹与佛教莲花图式。诗中"文物斯陈"非虚言,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的武则天时期"金简"实物,其"投龙奠玉"的仪轨正与"敬宗茂典"形成实证。而"肃容如在"的描写,与敦煌P.2005号写本《沙州图经》记载的"圣神皇帝斋室"陈设若合符节。

在永昌元年(689年)正月的首次太庙祭祀中,这组乐章随着九鼎迁移的仪仗奏响。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当日"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而第二乐章恰如镶嵌在这场政治表演中的和田玉珩——既保持《诗经·清庙》"肃雝显相"的古典庄重,又通过"恳志方申"的结句,将女主祭天的旷古诉求凝练成可被礼乐制度接纳的优雅表达。

赏析

这首诗是武则天时期郊庙祭祀乐章的代表作,以简练庄重的语言展现了武周政权承天受命的合法性,以及祭祀场合的肃穆氛围。诗中"隆周创业,宝命惟新"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评点道:"以'隆周'自比,暗含承续周礼之意,'宝命惟新'四字将武氏革唐立周的政治变革,巧妙转化为天命所归的必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这种政治隐喻通过祭祀文学得以艺术化呈现。

"敬宗茂典,爰表虔禋"体现了武则天时期礼制建设的特色。文史专家葛晓音指出:"武后特别重视通过祭祀乐章重构权力话语,'茂典'与'虔禋'的并置,既彰显礼制完备,又强调虔诚之心,形成政治权威与宗教神圣的双重震慑"(《唐诗流变论》,商务印书馆,2012)。这种宗教政治化的表达方式,成为武周政权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诗中器物与仪态的描写尤具深意。"声明已备,文物斯陈"二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曾有类似场景的解析:"祭祀场景中的'声明''文物'非实物铺陈,实为权力符号的展演,通过视觉化的礼器阵列建构政权正统性"(三联书店,2001)。而"肃容如在,恳志方申"的结句,台湾学者李丰楙在《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中论及:"'如在'之境最得祭祀文学精髓,虚写神灵临在感,实抒现世政治诉求,将虔敬姿态与权力意志熔铸于一炉"(中华书局,2016)。

全诗四言八句的严整结构,暗合《诗经》雅颂传统。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推重此类乐章:"看似平铺直叙中藏巧思,每联前句言制度后句抒心志,形成'外礼内诚'的复调结构,这正是武周时期宫廷文学的典型特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精密配合,使政治文本获得了庄严的审美品格。

点评

诗词原文:

隆周创业,宝命惟新。敬宗茂典,爰表虔禋。
声明已备,文物斯陈。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名家点评:

  •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章曰:"武后此作,气象宏阔,辞藻庄雅,虽郊庙之制,而寓开创之志。'隆周创业'四字,已见帝王气魄,非寻常颂祷可比。"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肃容如在'一句,尤得祀神之诚,虚处传神,简而能尽。武后诗才,于此可窥一斑。"
  •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后主(武则天)庙乐章,骨力遒劲处似汉魏,而'文物斯陈'之句,复有初唐台阁气象,盖其胸次自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