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与武周革命的交汇处,武则天以日月当空的魄力重构着天地礼乐。当垂拱四年(688年)明堂落成,这座"万象神宫"不仅承载着政治象征,更成为《享清庙乐章》诞生的神圣场域——十首组诗如同十重冕旒,在太庙祭祀的青铜彝器间折射出独特的政治光谱。
第二乐章"隆周创业"四字,实为武氏政权精心设计的文化密码。以"周"自喻既暗合姬周德运(《周礼》为武氏改制蓝本),又巧妙呼应武氏先祖周平王少子的传说。当"宝命惟新"的宣告在太庙回响时,新铸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正在端门外沐浴阳光,金石文字与诗章形成互文。
考古发现的垂拱年间鎏金铜祭器纹样显示,此时礼器已融合周制十二章纹与佛教莲花图式。诗中"文物斯陈"非虚言,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的武则天时期"金简"实物,其"投龙奠玉"的仪轨正与"敬宗茂典"形成实证。而"肃容如在"的描写,与敦煌P.2005号写本《沙州图经》记载的"圣神皇帝斋室"陈设若合符节。
在永昌元年(689年)正月的首次太庙祭祀中,这组乐章随着九鼎迁移的仪仗奏响。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当日"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而第二乐章恰如镶嵌在这场政治表演中的和田玉珩——既保持《诗经·清庙》"肃雝显相"的古典庄重,又通过"恳志方申"的结句,将女主祭天的旷古诉求凝练成可被礼乐制度接纳的优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