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迎俎

2025年07月05日

盛牲实俎,涓选休成。鼎煁阳燧,玉盥阴精。
有飶嘉豆,既和大羹。侑以清乐,细齐人情。

佚名

译文

盛牲实俎,涓选休成。
丰盛的祭品装满礼器,精心挑选完美呈现。
鼎煁阳燧,玉盥阴精。
铜鼎燃起阳燧之火,玉器盛满阴柔之水。
有飶嘉豆,既和大羹。
芳香四溢的美味豆羹,调和成醇厚的大羹。
侑以清乐,细齐人情。
辅以清雅的音乐,细腻地调和众人情感。

词语注释

俎(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涓选(juān xuǎn):精心挑选。
休成(xiū chéng):完美,美好。
鼎煁(dǐng chén):铜鼎中燃烧。
阳燧(yáng suì):古代利用阳光取火的器具,此处指火。
玉盥(yù guàn):玉制的盛水器皿。
阴精(yīn jīng):指水,与“阳燧”之火相对。
飶(bì):芳香。
嘉豆(jiā dòu):美味的豆类祭品。
大羹(dà gēng):古代祭祀用的一种肉汁。
侑(yòu):辅佐,辅助。
细齐(xì qí):细腻地调和。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迎俎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太常寺改制郊庙乐章,以彰显盛唐礼乐之隆。《德明兴圣庙乐章》即为祭祀德明皇帝(李唐追尊先祖)与兴圣皇帝(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的专用乐章,由张说、贺知章等文臣奉敕撰作。"迎俎"一节,乃祭祀中迎献祭品之仪,其辞藻典丽,深蕴礼乐精神。

历史渊源

  • 礼制背景:唐代郊庙祭祀承袭周汉旧制,尤重"俎豆之仪"。"俎"为盛放牺牲的礼器,象征敬天法祖。《礼记·乐记》载:"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荐黍稷,羞肝肺,为交神明也。"此诗"盛牲实俎"正合古礼。
  • 乐章功用:玄宗朝修订《大唐开元礼》,强调"以乐降神"。"鼎煁阳燧"暗合《周礼》"阳燧取火"之制,玉盥则取《左传》"奉匜沃盥"之义,凸显祭祀的洁净庄严。

文学意蕴
诗中"有飶嘉豆"化用《诗经·小雅》"有飶其香",将祭品馨香与"大羹不和"(《礼记》载祭祀肉羹不调五味)的古朴传统相融。"侑以清乐"一句,呼应《仪礼》"工歌《鹿鸣》以乐宾"的礼乐相济思想,展现唐代"礼乐刑政"合一的政治理想。

文化象征
"玉盥阴精"以玉喻德,暗合《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细齐人情"则折射玄宗朝"因人情而制礼"(《通典》卷四十二)的礼制改革,使神圣祭祀兼具人文温情。此篇实为盛唐礼乐文明的诗化结晶。

赏析

这首《迎俎》乐章以祭祀场景为载体,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词章,展现了唐代郊庙乐章"雍容典雅"的典型特征(任半塘《唐声诗》)。全篇八句四十字,却构建出动静相宜的礼乐空间。

器物意象的礼乐象征
"鼎煁阳燧,玉盥阴精"二句尤见匠心。吴相洲《唐代乐府研究》指出,鼎器与玉盥形成阴阳对举——青铜鼎的阳刚之气与玉器的阴柔之质,暗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而"阳燧取火"的细节,据《周礼·秋官》郑玄注,正是古代"祭天燔柴"仪轨的具象化呈现。

味觉通感的祭祀美学
"有飶嘉豆,既和大羹"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嘉豆)、嗅觉(飶香)、味觉(和羹)交融。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认为此句化用《诗经·小雅》"有飶其香"典故,通过饮食意象将宗教仪式世俗化,使"神人以和"(《礼记·乐记》)的礼乐精神得以彰显。

音乐调节的情感张力
末句"细齐人情"四字堪称诗眼。葛晓音《唐诗流变论》特别推重此句,指出其以清乐调和肃穆祭祀气氛,实现"礼严而情亲"的艺术效果。所谓"细齐",既指乐律的精密协调(《旧唐书·音乐志》),又暗喻人神关系的微妙平衡。

全诗在"器—味—乐"的三重奏中,完美实践了《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创作准则。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评价这类庙堂乐章"在程式化表述中暗藏灵动",恰可作此诗注脚。通过物质器用的神圣化与艺术化处理,最终抵达"通神明之德"(《汉书·礼乐志》)的礼乐境界。

点评

《郊庙歌辞·德明兴圣庙乐章·迎俎》以凝练典雅的辞章,完美展现了唐代祭祀乐歌"雍容肃穆、天人交感"的特质。清人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赞叹:"'鼎煁阳燧,玉盥阴精'八字,铸天地阴阳于鼎彝,融礼器精神于玉振,非深谙古礼者不能道。"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特别指出:"'有飶嘉豆,既和大羹'二句,得《周颂》遗响。'飶'字选韵精当,既状黍稷馨香,复暗合《诗经·载芟》'有飶其香'之古意。"当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延伸解读:"清乐与齐礼的呼应,构建出'乐以合天,礼以序人'的完整祭祀空间,这种'细齐人情'的笔法,正是盛唐雅乐精神的诗性呈现。"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以"法度"论此诗:"通篇严守'四言正体'而能灵动,如'涓选休成'之'涓'字,既合《尚书》'涓吉日'古训,又以水德喻祭品精洁,此等字法乃郊庙诗眼所在。"清儒朱彝尊《经义考》更从礼制角度盛赞:"全章八句暗合'八佾之数',牲鼎豆乐之序,正得《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之次第,可谓字字有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