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雅·文王

2025年07月05日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佚名

译文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文王的神灵升于天际,光辉照耀天庭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朝虽是古老邦国,承受的天命却是崭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周朝功业何等显赫,上帝赐予的时机恰当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文王灵魂升降天地,常伴上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勤勉不倦的文王啊,美名流传永不停息
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广施恩惠创立周朝,福泽延及文王子孙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文王的后裔子孙们,宗族延续百代兴旺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所有周朝的贤士们,世代显贵荣耀非常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
世代显赫的贵族们,恭敬谨慎保持德行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可敬的众多贤士啊,诞生在这周王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王国培育的栋梁们,正是周朝的根基啊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才济济满朝堂,文王因此得安康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庄严肃穆的文王啊,德行光明又恭谨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伟大天命不可违,商朝子孙皆臣服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商朝后裔人数众,何止成千上万计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上帝已经下诏令,只得臣服周王朝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臣服周朝为藩属,天命无常会转移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殷商后裔多聪慧,执礼助祭在周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
他们行灌祭之礼,仍穿殷商旧礼服
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周王忠诚的臣子们,莫要只顾念先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不仅追念先人功,更要勤修己德行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永远顺应天意行,自己求得多福禄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殷商未失民心时,也能符合天意行
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当以殷商为镜鉴,保持天命不更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
天命得来不容易,莫在你手中断送
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发扬美善的声誉,殷商兴亡是天意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上天行事的方式,没有声响无气味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效法文王好榜样,天下万国皆信服

词语注释

陟降(zhì jiàng):升降,指文王灵魂往来于天地之间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祼(guàn)将:古代祭祀时以酒浇地的仪式
黼冔(fǔ xǔ):殷商的礼帽,此处指殷商旧制礼服
荩(jìn)臣:忠臣
聿(yù):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创作背景

《大雅·文王》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西周初年,周公旦为巩固政权合法性,以文王受天命为核心构建政治叙事。据《史记·周本纪》载,文王"改法度,制正朔",在殷商末世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德政奠定基业。此诗当创作于成王时期,既为宗庙颂歌,亦含训诫新王之意。

文本溯源

诗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暗合《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的记载。考古发现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如大盂鼎)常见"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字样,与此诗"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形成互文。

政治隐喻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折射特殊历史情境: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证实,周人吸纳殷商遗臣参与祭祀。诗中黼冔(殷商礼冠)与周服的并置,生动体现"周因于殷礼"的政治智慧。

哲学维度

"天命靡常"的命题突破殷商"天命恒常"观,与出土清华简《保训》篇文王遗训"敬哉!勿淫!"的警醒一脉相承。诗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的结语,实为西周"以德配天"政治哲学的诗性表达。

文学价值

全诗七章蝉联体结构,开创"顶真续麻"之先河。东汉郑玄《毛诗笺》注云:"以文王之功业为绳墨",这种回环往复的咏叹,恰似青铜器上的窃曲纹,在庄严韵律中完成对王朝记忆的铭刻。

赏析

《大雅·文王》是《诗经》中颂扬周文王德行的典范之作,以庄严的庙堂雅乐形式,展现了周人对天命与德政的深刻思考。全诗七章,层层递进,将文王的神圣形象与周王朝的合法性紧密联结。

意象的圣化与政治隐喻
诗中"文王在上,於昭於天"的开篇,通过空间意象的垂直结构(上天—人间)构建神圣叙事。学者程俊英指出:"'陟降'一词尤为精妙,既写文王灵魂往来天地,又暗喻其精神永续监临周邦"(《诗经译注》)。"黼冔"(殷商礼冠)与"荩臣"的细节描写,形成视觉化的政治隐喻——归顺的殷商遗民身着旧朝服饰参加新朝祭祀,彰显"天命靡常"的历史辩证法。

情感张力的双重维度
诗歌情感在敬畏与警醒间交织。第四章"穆穆文王"的肃穆赞颂与第六章"宜鉴于殷"的沉痛告诫形成强烈反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特别关注"无念尔祖"的呼告手法:"表面劝诫殷遗民,实则警示周人——祖先之德不是永恒护符,需以'聿修厥德'保持政治清醒。"这种忧患意识使颂诗超越了简单歌功颂德。

天命观的文学表达
诗中"天命"出现五次,每次语境皆有微妙差异。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第五章:"'肤敏'(殷臣端庄敏捷)与'祼将'(执灌祭礼)的并置,体现周人以德性重构历史的话语策略。"末章"无声无臭"的天道描写,被朱熹阐释为"天命幽微难测,唯有效法文王之德方能把握"(《诗集传》),这种哲学思考使诗歌获得超越时代的深度。

结构艺术的典范性
全诗采用"顶真格"衔接章节,如"文王孙子"的重复呼应。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指出:"'本支百世'到'济济多士'的铺排,实际构建了宗法制下的政治谱系——文王德泽通过血脉与人才双重延续。"这种环形结构赋予诗歌庄严的仪式感,恰合《礼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文体特征。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政治训诫转化为诗性智慧。当"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的结句响起时,我们听到的不只是周人的自我确证,更是一个民族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永恒追问。

点评

《大雅·文王》作为《诗经》中最为庄严的颂圣篇章,以"天命靡常"为枢轴,展现了周人以德配天的政治哲学。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通篇以'天命'二字为骨,而反复推原,所以维天命者在文王,所以嗣文王者在后人。"此论诚为的评。

结构之妙
吴闿生《诗义会通》指出:"首章言文王受命,次章言子孙保之,三章言多士辅之,四章言天命无常归于有德,五章言殷士助祭,六章言修德配命,七章结归文王。"全诗七章如七宝楼台,层层递进,而"於昭於天"与"万邦作孚"首尾呼应,形成天人之际的宏大叙事空间。

修辞之精
王夫之《诗经稗疏》特别推崇"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二句:"不直言文王之神在天,而以陟降拟其动态,左右状其亲切,此《诗》之善于形容处。"诗中"亹亹""穆穆"等叠字运用,恰如陈奂《诗毛氏传疏》所言:"形容圣德之深远,如见其勤勉恭敬之容。"

思想之深
朱熹《诗集传》点明要义:"此诗言文王受天命而王,然天命不常,惟德是依。故殷虽旧邦,其命维新,深戒成王当法文王之德也。"诗中"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八字,被钱钟书《管锥编》称为"周人伦理政治之纲目",体现从祖先崇拜向道德自觉的文明跃升。

影响之远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揭示:"《文王》一诗,实为周代礼乐文明之总序。'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二语,已包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政治理想。"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更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经典表述,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谓此句"揭示民族新生之理,历三千载而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