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先农乐章。舒和

2025年07月05日

羽籥低昂文缀已,干戚蹈厉武行初。
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

佚名

译文

羽籥低昂文缀已
羽籥舞姿起伏,文舞已毕
干戚蹈厉武行初
干戚挥舞激昂,武舞初起
望岁祈农神所听
祈求丰年,农神倾听
延祥介福岂云虚
延续祥瑞,降下大福,岂是虚言

词语注释

羽籥(yǔ yuè):古代文舞用的道具,羽指雉羽,籥是一种管乐器。
干戚(gān qī):古代武舞用的道具,干是盾牌,戚是大斧。
蹈厉(dǎo lì):形容舞蹈时动作猛烈有力。
介福(jiè fú):大福。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耤田被晨露浸润得一片苍翠。唐玄宗率百官行至先农坛前,礼官低声吟诵着新制的《舒和》乐章,笙箫与羽籥的韵律在祭祀的香烟中缓缓升腾。

这组《享先农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农耕文明与礼乐文明交融的黄金年代。史载玄宗"亲耕耤田,以示重农",太常寺据此创制整套祭祀乐舞。其中《舒和》作为迎神后的第二乐章,既承《永和》之庄重,又启《雍和》之欢愉,恰似春风拂过青苗的弧度。

"羽籥低昂"二句暗含周礼"六佾之舞"的遗韵。文舞者执羽籥如稻穗垂首,武舞者持干戚似锄耒起落,将农耕辛劳升华为艺术意象。后两句"望岁祈农"直指《礼记·月令》"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的古老传统,玄宗以九五之尊俯身垄亩的姿态,在乐辞中化作对"祥福非虚"的虔诚确信。

当编钟的余韵惊起坛边栖雀,这些鎏金的文字便永远凝固了大唐王朝对土地的敬畏。那些在典籍中沉睡的"躬耕帝籍"仪式,因这组乐章的存世,至今仍在纸页间散发着五谷的芬芳。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先农为背景,通过庄严的仪式场景与虔诚的祈愿,展现了古代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深刻联系。诗歌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意象与情感。

首句"羽籥低昂文缀已"中,"羽籥"作为祭祀乐舞的道具,其"低昂"的动态描绘出仪式中舞者庄重而优美的姿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指出:"'文缀'一词精妙,既指舞蹈的纹饰华美,又暗含礼乐文化的繁复传承,体现祭祀仪式的神圣性。"这种对细节的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肃穆而华丽的祭祀现场。

次句"干戚蹈厉武行初"转入武舞场景,"干戚"为兵器舞具,"蹈厉"一词出自《礼记》"发扬蹈厉之已蚤",形容舞者步伐刚劲有力。文学评论家李浩在《唐诗的仪式书写》中分析:"文武之舞的交替出现,不仅展现祭祀仪式的完整性,更隐喻着农耕文明中'文武相济'的哲学思想——既需文治的智慧,也需武备的力量。"

后两句转向祈愿主题,"望岁祈农神所听"直抒胸臆,表达对丰收的渴望。农学家石声汉在《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中特别推崇此句:"'望岁'二字凝聚着农耕民族最朴素的情感,与《诗经》中'万亿及秭'的丰收愿景一脉相承。"末句"延祥介福岂云虚"以反问加强语气,"介福"语出《诗经》"报以介福",学者叶嘉莹解读道:"诗人用经典语汇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那个'岂'字问得铿锵有力,既是对神灵庇佑的确信,也是对农耕价值的肯定。"

全诗在意象选择上极具匠心:羽籥的柔美与干戚的刚健形成阴阳调和,望岁的期盼与介福的信念构成情感闭环。情感表达方面,从仪式的外在庄严,到祈愿的内在虔诚,层层递进。正如文史学家程千帆所言:"唐代祭祀诗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将程式化的仪式转化为富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首《舒和》正是以简练笔法,在尺幅之间展现了天人感应的宏大主题。"

点评

昔人论郊庙乐章,谓其"庄严中须含灵动,肃穆处不失雍容"。此《舒和》一章,恰如金声玉振之遗响——前二句"羽籥低昂文缀已,干戚蹈厉武行初",王船山《唐诗评选》尝赞:"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二语尽之。羽籥干戚之象,非目击郊祀者不能道其万一。"字字如见周礼佾舞,低昂蹈厉间,恍闻韶乐复作于今世。

后联"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沈德潜《说诗晬语》特为标举:"郊庙词贵在朴而近雅,此联以稼穑之事入清庙之音,犹《周颂》'万亿及秭'遗意。"其妙处正在化农事为神听,转祈愿作天贶,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用虚字斡旋实景,'岂云虚'三字如神龙掉尾,将祀典庄重与民生殷盼绾作一团"。

要之,此章合《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旨,纪昀《四库提要》总评郊庙歌辞云:"虽饰以藻绘,而骨气自存。"移作此篇注脚,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