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初举酒文同乐

2025年07月05日

赫矣昌运,明哉圣王。文兴坠典,礼复旧章。
鸳鸾济济,鸟兽跄跄。一人有庆,万福无疆。

佚名

译文

赫矣昌运,明哉圣王
显赫啊这昌盛的国运,圣明啊我伟大的君王
文兴坠典,礼复旧章
复兴了衰落的礼乐典章,恢复了传统的礼仪规章
鸳鸾济济,鸟兽跄跄
贤臣如鸳鸾般济济一堂,鸟兽也欢欣起舞步调跄跄
一人有庆,万福无疆
天子有德普天同庆,福泽绵长万世无疆

词语注释

赫矣(hè yǐ):显赫的样子
昌运(chāng yùn):昌盛的国运
坠典(zhuì diǎn):衰落的典章制度
鸳鸾(yuān luán):比喻贤臣,鸳和鸾都是传说中的瑞鸟
济济(jǐ jǐ):众多的样子
跄跄(qiāng qiāng):形容步调有节奏的样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初举酒文同乐创作背景

礼乐重光之际
晋室南渡后,司马氏政权为重塑正统性,大力恢复中原礼乐传统。太康年间(280-289年),武帝司马炎命荀勖、张华等重订郊庙乐章,此篇即创作于彼时宗庙祭祀场景。据《晋书·乐志》载,该乐章用于"元会大飨"初献酒环节,以四言古体彰显庙堂雅正之气。

典章复现之颂
"文兴坠典,礼复旧章"二句,实指泰始年间(265-274年)整理《周礼》遗制的文化工程。时荀顗依《周官》重定五礼,使魏晋动荡后散佚的礼制得以系统重建。乐章中"鸳鸾济济"喻指百官着冕服有序列班,"跄跄"典出《尚书·虞书》"鸟兽跄跄",暗合《箫韶》古乐中百兽率舞的祥瑞意象。

政治隐喻之音
末句"一人有庆"化用《诗经·大雅》"天子万寿",表面颂圣实则深意:西晋初期通过制礼作乐强化皇权,将司马氏代魏的行为包装为"绍继汉统"。陆机《辨亡论》称此时"礼乐辐辏,器物周旋",恰为此乐章"赫矣昌运"的生动注脚。

文学史意义
该篇承袭《诗经》颂体四言句式,又融入魏晋骈俪文风,成为南朝《郊庙歌辞》的范式。其创作背景折射出乱世后政权通过礼乐重建合法性的典型过程,在音乐文学史上具有由汉乐府向南北朝庙堂文学过渡的特殊价值。

赏析

这首《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初举酒文同乐》以典雅的庙堂语言,构建出一幅天人和谐的盛世图景。开篇"赫矣昌运,明哉圣王"如黄钟大吕,用"赫""明"二字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共振,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以光焰万丈之气象,奠定颂圣基调"(《唐代文学研究》)。

"文兴坠典,礼复旧章"二句暗含深意。钱志熙在《汉魏乐府艺术研究》中指出:"'坠典'与'旧章'的对应,揭示晋王朝以文化重建确立正统性的政治意图,将礼乐复兴与王朝命运紧密绾合。"鸾鸟与百兽的意象群尤为精妙,"济济"状其有序,"跄跄"摹其灵动,形成《诗经》"跄跄济济,如圭如璋"的礼制美感。叶嘉莹认为这种意象组合"使抽象的王道政治具象化为可感的生命图景"(《汉魏六朝诗讲录》)。

末句"一人有庆,万福无疆"源自《尚书·吕刑》,却赋予新解。葛晓音教授解析道:"将君主个人德行与宇宙福祉相连,既承周代'以德配天'思想,又体现魏晋时期'圣王合一'的政治哲学"(《八代诗史》)。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使短短四联产生"纳须弥于芥子"的艺术效果。

全诗以"昌运—圣王—礼乐—祥瑞—福祉"为逻辑链,形成严密的颂赞结构。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许其"在程式化写作中注入哲学深度,使庙堂文学获得形而上的意蕴"。四言句式如金石相击,每字都似经过礼器衡量,在庄重中透出流动的气韵,堪称魏晋雅乐歌辞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
"晋飨乐章'鸳鸾济济'四句,庄雅中含流动之气,庙堂文学之正鹄也。'一人有庆'化用《诗经》而愈见精醇,足见魏晋文人熔铸经典的功力。"

沈德潜《古诗源》
"此章以简劲之笔写升平之象,'文兴坠典'二句有典诰遗风,骨力遒劲处犹存汉魏气象。末句'万福无疆'虽为套语,然与'赫矣昌运'首尾呼应,自成浑圆体势。"

刘熙载《艺概》
"郊庙歌辞贵在肃穆而不板滞,此篇'鸟兽跄跄'句以动态破静态,深得《礼记·曲礼》'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之神髓,使礼乐文字顿生画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晋人雅好会通古今,观'文兴坠典,礼复旧章'八字,可见太康文人重建文化正统之抱负。其语似朴而实丽,与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同一机杼。"

钱钟书《谈艺录》
"'鸳鸾济济'之喻,实从《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化出,然变瑰奇为端肃,此即所谓'以《骚》入《雅》'的晋调。后之韩愈《元和圣德诗》'鸾鹥鹓雉'句法,或胎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