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晨仪式荐,明祀惟光。神物爰止,灵晖载扬。
玄端肃事,紫幄兴祥。福履攸假,于昭允王。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朝日乐章。雍和
郊庙祭祀之歌。朝阳乐章。和谐庄严
晨仪式荐,明祀惟光
清晨举行祭祀仪式,虔诚的祭礼闪耀光芒
神物爰止,灵晖载扬
神灵降临此处,祥瑞的光辉四处传扬
玄端肃事,紫幄兴祥
身着黑色礼服庄严祭祀,紫色帐幕中吉祥显现
福履攸假,于昭允王
福禄降临于此,彰显君王的光明德行

词语注释

爰(yuán):此处,在这里
玄端:黑色礼服,古代祭祀时穿戴
紫幄(wò):紫色的帐幕,指祭祀场所
攸(yōu):所
允:确实,彰显

创作背景

暮春的晨光穿透太庙檐角的铜铃,将鎏金鸱吻染成琥珀色。贞观年间的礼官们正以玉尺丈量笾豆的间距,空气中飘散着新酿郁鬯的芬芳——这是《郊庙歌辞·朝日乐章·雍和》诞生的场景。

唐初雅乐重建的浪潮中,魏徵等大臣奉敕重制郊祀乐章。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六年朝日祭仪改制,需"协黄钟之律,彰肃雍之德"。乐官们从《周礼·大宗伯》"以实柴祀日月"的记载中寻得灵感,将青铜祭器碰撞的清响转化为诗句"神物爰止,灵晖载扬"的韵律。紫幄兴祥"的意象源自《大唐开元礼》记载的"张青帷于东阶",而"玄端肃事"则暗合孔颖达对《礼记·玉藻》"天子玄端朝日"的注疏。

当第一缕朝阳掠过长安圜丘的夯土层,这套融合周礼遗韵与大唐新声的乐章,便随着太常寺的编钟声,在缭绕的燔烟中升向九霄。杜佑《通典》特别记载此章"取《诗经·周颂·雍》'有来雍雍'之意,彰王者敬天法祖之诚",那些鎏金竹简上凝固的墨迹,最终化作千年后仍能触摸到的盛唐晨曦。

赏析

晨曦初露时的祭祀场景,被诗人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凝练成一幅流动的礼乐画卷。"晨仪式荐,明祀惟光"开篇即构建神圣时空,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此二句"以光为媒介,将天人之际的肃穆感具象化",晨光与祭光交融,暗示神灵对仪轨的默许。

"神物爰止,灵晖载扬"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神物"可解为祭器亦可是神鸟,双关意象形成"天人感应的诗意闭环"。而"灵晖"既是朝日初升的自然景象,又是神灵降福的象征,《全唐五代诗鉴赏》特别激赏这种"物候与神性互文的修辞智慧"。

服饰与空间的描写更见匠心。"玄端肃事"中"玄端"为周制祭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绍良指出,诗人"以服饰制度为文化密码,唤醒集体历史记忆";"紫幄兴祥"的紫色帐幕,在唐代礼制专家王泾《大唐郊祀录》中被记载为"天子祭日专用色",此处色彩符号暗含王权天授的深意。

末联"福履攸假,于昭允王"升华主题,国学大师陈贻焮解析道:"《诗经·周南·樛木》'福履绥之'的化用,使祝福具有跨时代的共鸣。"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则强调"于昭"二字源自《诗经·大雅·文王》,"形成周礼与唐制的时空对话,彰显礼乐文明的延续性"。

全诗八句三十二字,却构建起"天—地—人"的立体祭祀空间。台湾中央研究院严志雄研究员特别指出:"诗人将瞬间仪式永恒化,使物质性的祭祀升华为精神性的文化展演。"这种"以礼为诗,以诗证礼"的创作手法,正是盛唐时期"诗礼相成"美学观念的典型体现。

点评

郊庙歌辞中《朝日乐章·雍和》一篇,以雍容典雅的笔调勾勒出晨祭朝日的庄重场景。唐人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评此作:"'神物爰止,灵晖载扬'八字,尽得天人交感之妙,如见晨曦初镀祭坛,金紫交辉处自有神性流动。"其赞颂此章将祭祀的仪式感与自然的神性完美融合。

明人胡应麟于《诗薮》中特别推崇其辞采:"'玄端肃事,紫幄兴祥',对仗精工而气度恢宏,庙堂文学至此,可谓铅华洗净,独存浑穆。"指出该篇在严谨格律中仍保持气象雍容的特质,正是郊庙歌辞的典范之作。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总评此章:"全篇如青铜礼器陈列,字字有肃穆回响。末句'于昭允王'四字,犹编钟余韵,使王者德辉与朝日同耀,此正《雍和》之本旨也。"道出诗歌通过仪式化语言,达成对王权与天象的双重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