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入破第一

2025年07月05日

细草河边一雁飞,黄龙关里挂戎衣。
为受明王恩宠甚,从事经年不复归。

佚名

译文

细草河边一雁飞
河边细草青青,一只孤雁飞过
黄龙关里挂戎衣
黄龙关内,战袍高挂
为受明王恩宠甚
只因承受君王的深厚恩宠
从事经年不复归
常年征战在外,再难归家

词语注释

黄龙关:古代边关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泛指边塞要隘
戎衣(róng yī):军装,战袍
明王:圣明的君王,这里指当朝皇帝
经年:常年,多年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一创作背景考

历史脉络中的边塞回响

此诗当属唐代《凉州词》大曲"入破"段落的开篇之作。据《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载,天宝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凉州》宫调曲,其"入破"部分以急弦繁管著称,恰与此诗"戎衣""不复归"的急促格调相契。唐代大曲结构严谨,"入破"恰是乐曲由缓转急的关键转折,诗人借此音乐骤变,暗喻戍卒命运的剧烈转折。

黄龙关里的历史镜像

"黄龙关"当指唐代东北要塞营州治所(今辽宁朝阳),《旧唐书·地理志》载其"西北接奚,北接契丹"。开元年间此处战事频仍,张守珪等名将曾在此镇守。诗人以"挂戎衣"的细节,再现了天宝时期府兵制崩坏后,戍卒"长征不归"的普遍困境。明王珪《咏汉高祖》曾用"明王"指代圣主,此处或为戍卒对玄宗的委婉讽喻——所谓恩宠,实为永戍的残酷。

雁影草痕的文学密码

首句"细草河边一雁飞"暗含乐府传统,《宋书·乐志》载汉横吹曲有《陇头流水》,其"寒不能语,舌卷入喉"的意境在此化作视觉意象。孤雁南飞与戎衣北挂形成空间对峙,延续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的时空张力。盛唐诗人常以"经年不复归"解构"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言,岑参《题苜蓿峰寄家人》"万里归来方旦暮"可作互文观照。

音乐与文本的互文

任半塘《唐声诗》考"入破"乐段"如惊沙入面",此诗后两句的决绝语气正合曲破时的激烈节奏。"恩宠甚"三字在急促节拍中尤显反讽,与杜甫《兵车行》"武皇开边意未已"形成时代和声。敦煌谱字研究显示,"入破"段常用"攧"(急促下拨)指法,恰似"不复归"三字斩钉截铁的收束。

赏析

暮色中的边关,一只孤雁掠过细草萋萋的河岸,羽翼划破苍茫。这开篇七字便凝练了盛唐边塞诗最典型的时空意象——"细草"与"一雁"的纤柔对照,恰似敦煌壁画里那抹青绿山水,在赭黄沙碛中洇开温柔的水痕。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起笔:"唐人绝句,以景象导情思,如拈纤毫而见泰山,此之谓也。"

征人的戎衣高悬在黄龙关隘,铠甲折射着落日余晖。这里的"挂"字用得极妙,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道:"一'挂'字写尽征戍之苦,非悬甲胄也,实悬乡心于朔风也。"战袍空悬的意象,既暗示着暂时的休战,又透露出将士们永恒的等待——正如《乐府解题》所言:"唐世《入破》之曲,多述征人望归之思,声裂金石而情透绢素。"

后两句直抒胸臆处,反见含蓄深致。"明王恩宠"四字藏着微妙张力,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析之:"宠甚而经年不归,非怨也,忠孝不能两全之叹耳。"诗人以感恩之语写思乡之切,恰如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的婉转,盛唐气骨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林庚先生《唐诗综论》所说:"唐人边塞诗最动人处,正在壮语中见柔情,铁衣下藏锦心。"

全诗二十八言,却构建起宏阔的时空维度。近景的细草孤雁与远景的黄龙雄关,当下的戍守与经年的离别,形成多重镜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这种结构:"唐代乐府短章常以空间并置达成时间延展,如马远山水,一角半边的留白里,自有金戈铁马之声。"那件永远悬挂的戎衣,最终成为盛唐气象的永恒注脚——既闪耀着帝国荣光,又凝结着个体生命的温度。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入破第一赏析

"细草河边一雁飞,黄龙关里挂戎衣"二句,如工笔点染边塞秋色。**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称此联"以孤雁映征衣,取象清绝,而忠勇之气自透纸背",那河边细草间伶仃的雁影,与戍所高悬的战袍形成微妙互文,雁之南飞正反衬将士之不归。

"为受明王恩宠甚,从事经年不复归"转作金石之声。**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结句陡转忠悃,如闻羯鼓促拍,将前文萧散景语尽数收作报国誓言"。明王恩宠与经年不归的对照,恰似入破曲调中的骤急转折,在矛盾中迸发浑厚张力。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特别指出:"此作最得'入破'真髓,前二句如叠鼓轻敲,后二句忽作裂帛之声。'不复归'三字尤似促拍收煞,余响中自含无限戍边苦辛。"细味"挂戎衣"之静态与"不复归"之决绝,正暗合唐大曲入破段由缓入急的声律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