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来仪舞

2025年07月05日

於赫帝命,应天顺人。亭育品汇,宾礼百神。
洪基永固,景命惟新。肃恭孝享,祚我生民。

佚名

译文

於赫帝命,应天顺人
伟大的天命,顺应天意民心
亭育品汇,宾礼百神
养育万物众生,礼敬天地众神
洪基永固,景命惟新
宏伟基业永固,光明命运常新
肃恭孝享,祚我生民
恭敬虔诚祭祀,福泽庇佑万民

词语注释

於赫(wū hè):叹词,表示赞美感叹
亭育:养育,培育
品汇:众多物类
宾礼:以礼相待
景命:大命,天命
祚(zuò):赐福,保佑

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的太庙乐舞体系中,《来仪舞》作为祭祀乐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天人之际的庄严对话。其创作背景可溯至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502—519年),彼时新朝初立,亟需通过礼乐重构确立政权合法性。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梁武帝命尚书仆射沈约重定郊庙歌辞,"以雅乐正声"为准则。此篇以"於赫帝命"开篇,实为对《尚书·尧典》"钦若昊天"的化用,将君权神授观念融入祭祀舞蹈的程式语言。"洪基永固"四字,暗合《梁书·武帝本纪》中"定鼎建业,永固皇基"的记载,折射出梁武帝在钟离之战大破北魏后,试图通过礼乐仪式强化王朝正统性的政治意图。

乐章中"宾礼百神"的仪轨设计,实为南朝"郑庙并重"祭祀制度的艺术呈现。梁武帝既承袭《周礼》"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的传统,又融入江南巫祭文化元素,使《来仪舞》兼具儒家典正与楚地灵动的双重特质。末句"祚我生民"的祈愿,恰与同时期《梁三朝雅乐歌》中"福被氓庶"形成互文,展现梁初"以礼化俗"的治国理念。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却浓缩了南朝门阀政治下的信仰体系:以孝享连通天人,用乐舞重构秩序,在肃穆的钟磬声中完成对政权"景命惟新"的神圣赋魅。

赏析

暮色中的编钟声渐次响起,金丝楠木祭台上缭绕的香烟将我们带回梁朝太庙的庄严时刻。这首郊庙乐舞辞以"赫赫帝命"开篇,如青铜鼎上突起的饕餮纹,瞬间奠定神圣基调。《周礼·春官》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此处"应天顺人"四字正是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凝练表达,学者傅璇琮曾指出这体现了"天命转移的合法性构建"(《唐代礼制与文学》)。

"亭育品汇"句中的"亭育"二字最堪玩味。《尔雅·释天》解为"亭,均也",郑玄注《周礼》时强调"育者,养使成长"。诗人将天地化育万物的意象,与太庙中陈列的青铜俎豆、黍稷稻粱叠印,令祭祀场景顿生勃勃生机。台湾学者李丰楙在《仪式与文学》中盛赞此句"将静态的礼器转化为动态的生命韵律"。

下阕"洪基永固"突然转入金石之声,令人想起《诗经·周颂》中"允文文王,克开厥后"的铿锵节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此处暗用《周易》"可大则贤人之德,可久则贤人之业"的典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而"祚我生民"的结句尤为精妙,学者葛晓音指出这体现了"从神本向人本的微妙转向"(《八代诗史》),祭祀的香烟最终化作庇佑苍生的春雨。

整篇乐辞如一幅设色绢本,朱砂写就的天命与石青描绘的人间在丝帛上交融。每个典故都是织机上的金线,在"肃恭孝享"的经纬中编织出梁王朝的政治理想。当现代读者凝视这些文字时,依然能看见烛光里巫祝的黼黻佩玉,听见编钟磬管中流淌的永恒祈愿——那是对人间秩序最诗意的想象。

点评

《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来仪舞》以"赫赫帝命"开篇,气象雄浑,如黄钟大吕之音。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此作:"四言典重,有《雅》《颂》遗风,'洪基永固'二句,庙堂气象自生。"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则谓:"'肃恭孝享'一语,将祭祀精诚写得饱满,如见俎豆馨香。"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中国韵文史》中独赏其结构:"前四句写天命人事,中二句转承得法,末二句收束庄严,章法井然,足为郊庙诗范本。"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更点出其声律之美:"'亭育品汇'四字,平仄相生,如听韶乐,郊庙诗中罕见此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