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出其东门

2025年07月05日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佚名

译文

出其东门
漫步走出城东门
有女如云
姑娘多如天上云
虽则如云
虽然多如云
匪我思存
却非我心中人
缟衣綦巾
白衣绿巾的那位
聊乐我员
才能让我心欢欣
出其闉闍
漫步走出外城门
有女如荼
姑娘多如白茅花
虽则如荼
虽然多如花
匪我思且
却非我心上挂
缟衣茹藘
白衣红巾的那位
聊可与娱
才是我心之所归

词语注释

缟衣(gǎo yī):白色衣服
綦巾(qí jīn):暗绿色的佩巾
闉闍(yīn dū):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
茹藘(rú lǘ):茜草,可作红色染料,此处指红色佩巾
荼(tú):白茅花,形容众多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郑国都城,新绿的柳枝拂过夯土城墙,溱水与洧水在城东交汇处泛着细碎银光。正是《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时节,青年男女们手持兰草相约游春,将东门外演变成一片绮丽的人间画卷。

那位身着素绢衣、佩苍艾色佩巾的姑娘,或许刚在祖庙行过及笄之礼。她的身影穿过如荼似云的红妆少女——那些戴着华丽步摇、穿着茜纱深衣的贵女们,恰似《礼记》描述的"执蘩菜以助祭"的民间女子。诗人眼中,唯有这抹素净色彩能牵动心弦,正如青铜器上的窃曲纹在繁复饕餮纹中自成清韵。

缟衣茹藘的淡雅,暗合着西周以来"青白为尚"的审美传承。当春秋时期的郑国都城弥漫着"女慕绫罗"的风尚时(见《郑风·丰》),这首民歌却以素绢为意象,在《诗经》十五国风中独树一帜。考古发现的东周麻织品残片,其经纬密度尚不足贵族丝绸的三分之一,恰是诗中"缟衣"最真实的注脚。

城阙阴影与春阳的分界线上,诗人用最质朴的语言完成了对礼制与真情的双重致敬。那些如云如荼的丽人,不过是《周易》"贲如皤如"卦象的鲜活演绎,而"綦巾"女子衣袂翻飞处,正飘荡着先秦时代最清澈的爱情宣言。

赏析

漫步东门外的城郊,如云如荼的女子翩跹而过,诗人却将目光定格在那抹素净的"缟衣綦巾"上。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恰如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所言:"以繁华衬素淡,愈见其情之专一"。那青白相间的头巾,在如云如荼的艳丽中,反而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匪我思存"的决绝表白,被清代学者方玉润称为"情至之语"(《诗经原始》)。诗人用否定句式强化肯定情感,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分析的:"'虽则如云'而'匪我思存',双重否定中见坚定"。这种情感选择在先秦时期尤为难得,程俊英教授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明确歌颂专一爱情的诗篇之一"。

"茹藘"(茜草染的红色)与"缟衣"形成素雅中的一点暖色,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考证此为"士人婚服之色"。台湾学者裴普贤在《诗经评注》中赞叹:"诗人爱的不是华服美饰,而是着婚服所象征的夫妻之义"。这种情感超越了外貌审美,上升至伦理高度,闻一多称之为"礼与情的完美统一"(《风诗类钞》)。

全诗两章复沓,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概说》中特别欣赏其"如荼"的比喻:"将众女比作白茅花,既见其多,又显其美,却依然动摇不了诗人的心"。这种递进式的结构,被余冠英先生概括为"在比较中见真情"(《诗经选》)。诗人用最简洁的意象——素衣、青巾、茜染,构筑起超越时空的爱情寓言,正如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所言:"这些朴素的物象里,藏着中国人最古老的情感密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点评

名家点评

《郑风·出其东门》以素简之言,写至深之情,诚为《诗经》中别具一格之作。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此诗只将城东门外所见女子众多与心中所思一人对照写来,便觉真情流露,异常深刻。"诗中"如云""如荼"之喻,极言其众,而"缟衣綦巾""缟衣茹藘"之特写,则显其专一,两相映照,遂成千古绝唱。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更点明其艺术特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二语,已开后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先河。诗人以市井繁华反衬素心坚守,使平凡衣着焕发精神光彩,此正中国文学'绚烂归于平淡'之美学典范。"诗中"聊乐我员""聊可与娱"之"聊"字,尤见功力,王夫之《诗经稗疏》称:"'聊'字看似随意,实含至情,谓非此不可,别无选择也。"

当代学者余冠英《诗经选》特别指出:"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热烈的专一寓于冷静的叙述中。'缟衣'素朴至此,而能'乐我''与娱',可见真情不在华饰,正如陶渊明'愿在衣而为领'之想,皆因情至深而物至简。"全诗章法回环复沓,而情感层层递进,恰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云:"前后两章如双玉相扣,其声清越,其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