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归和

2025年07月05日

言旋云洞兮蹑烟途,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佚名

译文

言旋云洞兮蹑烟途
回转云中的仙洞啊,踏上云雾弥漫的路途
永宁中宇兮安下都
永远安宁于天宇啊,安定这人间的都城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
包容万物生灵啊,顺应它们的繁荣与枯萎
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永远留下珍贵的恩赐啊,赞美这宏伟的蓝图

词语注释

蹑(niè): 踩,踏
中宇(zhōng yǔ): 天宇,天空
宝贶(bǎo kuàng): 珍贵的恩赐
璇图(xuán tú): 宏伟的蓝图,美好的规划

创作背景

关于《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归和》的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冬,武则天于洛阳南郊"圣图泉"畔举行盛大拜洛受图仪式,此诗正是为这一重大典礼所作的乐章。武后以周代唐之心渐显,借"洛出书"之祥瑞构建其执政合法性,《归和》篇章便诞生于这般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

诗中"言旋云洞兮蹑烟途"以缥缈仙笔勾勒仪仗队列自天阙归来的盛况,实暗喻武周政权承天受命。彼时洛阳城内万象神宫刚落成,明堂火凤盘旋于殿脊,"永宁中宇兮安下都"正是对这座新政治中心的礼赞。史料记载,武则天亲撰《显和》《敬和》等十四首拜洛乐章,命乐工盛装歌舞,洛水之滨冠盖云集。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一句,表面颂扬皇恩浩荡泽被万物,深层却折射着武后时期独特的政治生态。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彼时"符瑞日臻",百官争献祥瑞以附凤翼。末句"长贻宝贶兮赞璇图"中的"璇图",既指洛水神授的河图洛书,亦暗喻武则天精心构建的权力图谱——次年她便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

这般华美乐章背后,实则是女性统治者突破礼教桎梏的精心布局。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是祭祀的虔诚,更蕴含着改天换地的政治野望,在唐代郊庙文学中留下独特而瑰异的篇章。

赏析

这首《归和》作为武则天拜洛水神仪式中的乐章,以宏阔的宇宙视角与细腻的生命关怀交织,展现了武周时期独特的政治神学与自然哲学。学者康震在《武则天与初唐文学》中指出,该诗"通过天地人神的四重奏鸣,构建了女性统治者'德配天地'的合法性图景"。

意象体系呈现出三重升华:首句"云洞""烟途"构成缥缈的神境入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代礼乐诗研究》认为此意象群"融合了《楚辞》的游仙传统与道教洞天观念";中段"中宇""下都"的天地对应,被傅璇琮解读为"以都城的空间秩序隐喻政治秩序"(《唐代文学编年史》);末句"动植荣枯"与"璇图宝贶"则将自然法则与政治馈赠完美绾合,钱志熙教授称这种写法"实现了《周易》'生生之德'的诗性转化"(《唐诗近体源流》)。

情感维度存在双重共鸣:表层是庄严的祭神虔敬,"永宁"二字被宇文所安视为"武周政权对长治久安的精神投射"(《初唐诗》);深层则暗涌着生命关怀,葛晓音指出"顺荣枯三字透露出对万物生息的悲悯,这在武后诗中殊为难得"(《八代诗史》)。台湾学者李宜涯特别注意到"贻宝贶"的馈赠意象,认为这"超越了传统颂诗的谀美,展现出女性统治者特有的施予型母权意识"(《武周文学研究》)。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创造了礼乐文学的新范式:吴相洲《唐代歌诗研究》统计显示,全诗四句皆用平声虞韵,形成"庄重雍容的声韵气场";赵昌平则盛赞其"将《诗经》颂体的端严与齐梁诗的流转熔于一炉",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既保留骚体神韵,又赋予仪式文学新的抒情性"(《唐诗三百首新编》)。这种创新恰恰印证了闻一多对武周文学的论断:"用最古典的形式,装载最叛逆的灵魂。"

点评

这首《归和》以云霓为笔墨,将武周时期的政治神话编织成绚丽的天人之境。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道:"则天此章,熔铸《离骚》之飘渺与汉赋之雄浑,'言旋云洞'句有乘龙御风之态,实为女帝胸中丘壑的绝妙写照。"

清初学者王夫之《唐诗评选》则从政治寓意角度阐释:"'永宁中宇'四字力透纸背,非寻常颂圣语。以柔翰运刚气,恰似其无字碑般,留白处尽是威严。"其指涉武曌通过拜洛水仪式构建政权的神圣性,将自然秩序与统治权威完美绾合。

近代词学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推崇末句艺术成就:"'长贻宝贶兮赞璇图'七字三转,如观武周璇玑图绣,经纬间暗藏机杼。以物象喻政统,承曹植《洛神赋》遗韵而更见帝王气象。"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灵谿词说》中有精妙比喻:"此诗如则天所造明堂金凤,首尾相衔成永恒之圆——云洞烟途的升仙意象,与下都安宇的人间秩序,在五行相生的'动植荣枯'中达成天人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