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郊庙歌辞·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归和》的创作背景
垂拱四年(688年)冬,武则天于洛阳南郊"圣图泉"畔举行盛大拜洛受图仪式,此诗正是为这一重大典礼所作的乐章。武后以周代唐之心渐显,借"洛出书"之祥瑞构建其执政合法性,《归和》篇章便诞生于这般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
诗中"言旋云洞兮蹑烟途"以缥缈仙笔勾勒仪仗队列自天阙归来的盛况,实暗喻武周政权承天受命。彼时洛阳城内万象神宫刚落成,明堂火凤盘旋于殿脊,"永宁中宇兮安下都"正是对这座新政治中心的礼赞。史料记载,武则天亲撰《显和》《敬和》等十四首拜洛乐章,命乐工盛装歌舞,洛水之滨冠盖云集。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一句,表面颂扬皇恩浩荡泽被万物,深层却折射着武后时期独特的政治生态。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彼时"符瑞日臻",百官争献祥瑞以附凤翼。末句"长贻宝贶兮赞璇图"中的"璇图",既指洛水神授的河图洛书,亦暗喻武则天精心构建的权力图谱——次年她便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
这般华美乐章背后,实则是女性统治者突破礼教桎梏的精心布局。字里行间流动的不仅是祭祀的虔诚,更蕴含着改天换地的政治野望,在唐代郊庙文学中留下独特而瑰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