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灵长舞

2025年07月05日

天降祥,汉祚昌。火炎上,水灵长。建庙社,洁蒸尝。
罗钟石,俨珩璜。陈玉豆,酌金觞。气昭感,德馨香。
祗洛汭,瞻晋阳。降吾祖,福穰穰。

佚名

译文

天降祥,汉祚昌。
上天降下吉祥,汉朝的国运昌盛。
火炎上,水灵长。
火焰向上燃烧,水流灵动绵长。
建庙社,洁蒸尝。
建立宗庙社稷,洁净地举行祭祀。
罗钟石,俨珩璜。
排列钟磬乐器,庄重地摆放玉器。
陈玉豆,酌金觞。
陈列玉制的礼器,斟满金杯的美酒。
气昭感,德馨香。
诚心感动天地,美德散发芬芳。
祗洛汭,瞻晋阳。
恭敬地面对洛水,远望晋阳之地。
降吾祖,福穰穰。
先祖降临赐福,福泽丰盈无边。

词语注释

祚(zuò):国运,皇位。
蒸尝:古代祭祀的名称,冬祭曰蒸,秋祭曰尝。
珩璜(héng huáng):古代玉器名,珩是佩玉上的横玉,璜是半璧形的玉。
洛汭(ruì):洛水弯曲的地方。
穰穰(ráng ráng):丰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灵长舞》创作背景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重建汉室,为彰显"中兴之盛",遂命大儒制礼作乐。《灵长舞》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宗庙乐舞,以"火德复兴"为核心理念(《后汉书·礼仪志》载"汉以火德王"),通过祭祀乐舞昭告天地祖宗。

历史语境

  1. 五行象征
    "火炎上,水灵长"暗合东汉谶纬学说。火喻汉室如炎刘再兴,水则指代五行相生中"水生木,木生火"的祥瑞循环(《白虎通义·五行》有"汉承尧运,德祚已盛"之说)。
  2. 礼制重建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即"立高庙于洛阳",至明帝时完善"四时禘祫"制度(《东观汉记·祭祀志》)。诗中"建庙社,洁蒸尝"正是对春礿、夏禘等祭祀仪典的文学呈现。
  3. 器物意象
    "罗钟石""陈玉豆"等句,实写洛阳宗庙陈设。《汉旧仪》记载"宗庙祭用玉几、玉爵",青铜编钟与珩璜佩玉的铺排,彰显"礼乐复兴"的王朝气象。

艺术特质
全诗三章九韵,采用《诗经·颂》体四言句式,但融入楚辞"祗洛汭"的地域元素(洛汭为周公制礼作乐处)。"气昭感,德馨香"以通感笔法,将祭祀烟气升腾与道德教化相连,暗合《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主旨。

此篇不仅是仪式乐歌,更是东汉重构天人关系的文化宣言——通过宗庙舞蹈的"灵长"意象(《风俗通义》释"灵"为"神之精明者"),宣告汉祚如天地水火般永恒流衍。

赏析

这首《灵长舞》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汉代宗庙祭祀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天人感应的神圣氛围与对汉祚永续的虔诚祈愿。诗歌开篇"天降祥,汉祚昌"即奠定宏阔基调,将祥瑞天象与国运昌盛相联系,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吴小如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鉴赏》中指出:"'火炎上,水灵长'六字暗合五行相生之理,火德象征汉室之兴,水德寓意国祚绵长,可见祭祀者深谙谶纬之学"。

诗中器物描写尤见匠心,"罗钟石,俨珩璜"与"陈玉豆,酌金觞"形成工整对仗,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评点道:"玉器金觞的铺排非徒显富贵,更通过礼器之'洁'与'俨'传递肃穆心境,'德馨香'三字使物质陈设升华为精神熏染"。祭祀场景的时空维度在"祗洛汭,瞻晋阳"中拓展,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二句"以地理代指历史,洛水晋阳既是实指祭祀方位,又暗含对周晋两代德政的追慕"。

诗歌情感表达层次分明,由"气昭感"的肃然起敬,到"福穰穰"的欢欣感戴,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特别称许末句:"'降吾祖'的呼告语打破仪式化叙事,使冰冷祭礼顿显血脉温情,体现汉代宗庙乐'敬天法祖'的核心精神"。全篇四言句式简净有力,如闻庙堂雅乐之回响,恰如李炳海《汉代文学研究》所言:"《灵长舞》将金石之声化为文字韵律,在有限篇幅中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堪称庙堂文学的典范之作"。

点评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灵长舞》作为唐代宗庙乐章的代表作,其庄重典雅的礼乐特质与精妙的文学表达,历来为学者所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火炎上,水灵长'六字,以五行相生暗喻汉德承天,不著一字而王气自显,庙堂文学之正声也。"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乐舞与词体起源》中尤为推崇其音乐性:"三言句式如钟磬叠奏,'罗钟石''陈玉豆'等句,器物罗列间自成韵律,此乃郊庙歌辞'以器载道'之独绝处。朱熹《诗集传》所谓'荐之器币,神斯享矣',正可为此作注。"

文史大家钱仲联则从文化传承角度指出:"'祗洛汭,瞻晋阳'二句,将周汉两代王畿并置,暗合《诗经·清庙》'肃雍显相'之旨。班固《两都赋》云'天人合应,以发皇明',此篇得其神髓而更见凝练。"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艺术考》中特别赏析其空间构建:"前十二句如青铜器纹饰般层叠铺排,后四句忽作天地纵览,这种'由庙堂升昆仑'的笔法,实开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