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积善舞

2025年07月05日

黍稷斯馨,祖德惟明。蛇告赤帝,龟谋大横。
云行雨施,天成地平。造我家邦,斡我璿衡。
陶匏在御,醍盎惟精。或戛或击,载炮载烹。
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佚名

译文

黍稷斯馨,祖德惟明
黍稷散发着芳香,祖先的德行光辉明亮
蛇告赤帝,龟谋大横
灵蛇曾向赤帝(刘邦)预示天命,神龟也曾谋划大业(指汉朝建立)
云行雨施,天成地平
云行雨落,天地和谐,万物滋长
造我家邦,斡我璿衡
创立我大汉王朝,执掌国家权柄(璿衡指北斗星,喻政权)
陶匏在御,醍盎惟精
陶制礼器陈列,美酒醇香清冽
或戛或击,载炮载烹
或敲击乐器,或烹饪祭品,祭祀仪式隆重
饮福受胙,舞降歌迎
饮下福酒,接受祭肉,歌舞迎接神灵降临
滔滔不竭,洪惟水行
福泽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词语注释

黍稷(shǔ jì):古代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泛指五谷
赤帝(chì dì):指汉高祖刘邦,传说为赤帝之子
大横(dà héng):指建立王朝的重大谋划
璿衡(xuán héng):北斗七星,比喻国家权柄
陶匏(táo páo):陶制的礼器
醍盎(tǐ àng):指美酒
胙(zuò):祭祀用的肉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积善舞》创作背景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宗庙祭祀制度日趋完备,雅乐体系亟待重建。此篇《积善舞》作为汉室宗庙乐舞的核心篇章,诞生于光武帝平定天下、明帝"永平之治"的历史交汇处。

礼乐重构的盛世图景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于洛阳立高庙,始创"积善"之舞以颂先祖。舞辞中"黍稷斯馨""陶匏在御"等句,实为《周礼·春官》"以乐舞教国子"的汉代演绎。太常卿王莽时期散佚的雅乐典籍,经桓谭、班固等大儒考订重现,终在明帝朝形成"击拊球玉,铸金为钟"的完备礼制。

谶纬思潮的艺术投射
"蛇告赤帝"暗合《史记·高祖本纪》斩白蛇起义的汉德符命,"龟谋大横"典出《尚书·洪范》龟卜吉兆。时谶纬学说盛行,太史令奏"赤九之谶"(《后汉书·祭祀志》),舞辞将刘邦"承运火德"的神话与刘秀"再受命"的功业熔铸为"云行雨施"的天道意象。

农耕文明的祭祀美学
"载炮载烹"再现《诗经·楚茨》"絜尔牛羊"的古老祭仪,而"斡我璿衡"句则化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的星象崇拜。东汉初年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舞辞以"滔滔不竭"喻汉德如水,实为《汉书·沟洫志》"德润四海"的乐舞注脚。

此篇既承《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的周代遗韵,又开曹丕《郊庙歌辞》"于皇太祖"的魏晋先声,堪称两汉雅乐复兴运动的典范之作。

赏析

暮色中的编钟声似从竹简缝隙间渗出,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烛火中苏醒。这首宗庙乐舞辞以"黍稷"的馨香开篇,瞬间将人引入神圣的祭祀现场。《礼记·祭统》所谓"致齐于内,散齐于外"的庄重,在此化作"陶匏在御"的礼器陈列,那些盛着醴酒的青铜斝,承载着比酒浆更厚重的精神重量。

"蛇告赤帝"的意象令人想起《史记·高祖本纪》中斩白蛇的传说,而"龟谋大横"则暗合《尚书·洪范》"龟筮协从"的占卜传统。学者叶嘉莹曾指出,汉代祭祀文学常以"天地相合"的宇宙观构建仪式空间,此诗中"云行雨施,天成地平"八字,恰似《周易·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变奏,将自然秩序与人文创造完美绾合。

最动人的是那些动词的舞蹈:"戛""击""炮""烹",四个单字如四组特写镜头,让读者看见礼器碰撞的火星,听见鼎鼐中的沸腾。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盛赞周代雅乐"其声迟滞而庄",此诗末句"滔滔不竭,洪惟水行"正是对此的呼应——那不仅是祭祀酒浆的流淌,更是血脉与文脉的奔涌。

当"饮福受胙"的祝祷声与编磬清响交织,我们突然理解为何闻一多将祭祀乐舞称为"最古老的诗歌形式"。在这方由文字构筑的祭坛上,每个字都是通灵的媒介,将汉代人对天地祖考的虔敬,凝固成青铜器铭文般的永恒。

点评

《郊庙歌辞·汉宗庙乐舞辞·积善舞》以庄严典雅的辞章,展现了汉代宗庙祭祀的恢弘气象。其文辞如金声玉振,既承载着对先祖德业的礼赞,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深意。

名家点评辑录:

明·胡应麟《诗薮》评:"'云行雨施,天成地平'八字,气象浑成,直追《雅》《颂》。汉乐府之精华,尽在此矣。"
清·沈德潜《古诗源》谓:"'陶匏在御'以下数句,典重高华,非徒事铺陈者。祭祀乐章至此,可谓至诚动天地矣。"
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论:"此篇以水德喻天命,'滔滔不竭'之句,实暗合《周易》'天行健'之意,汉人以质朴之笔写精深之理,此其典范也。"

诗中"蛇告赤帝,龟谋大横"用高祖斩蛇、龟策兆汉之典,以灵物显圣喻天命所归;"斡我璿衡"句取《尚书》"在璿玑玉衡"之意象,将治国比作运转天象仪般精微。末章"饮福受胙"的仪式描写与"洪惟水行"的象征呼应,使祭祀场景升华为对王朝气运的永恒祈愿

清人朱乾《乐府正义》特别指出:"通篇不用一险字僻典,而堂皇之气自溢于字间,此真庙堂正音。较之唐世《太清宫乐章》,犹多一份浑朴天然。"可见此作在礼乐文学史上的典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