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肃和

2025年07月05日

歌工既奏,神位既秩。天符众星,运行太一。
声和十管,气应中律。肃肃明廷,介兹元吉。

佚名

译文

歌工既奏,神位既秩
乐工的歌声已经响起,神位已经庄严排列
天符众星,运行太一
上天的旨意与众星相合,太一神运转着宇宙
声和十管,气应中律
乐声和谐如十管齐鸣,气息与音律相应和
肃肃明廷,介兹元吉
庄严肃穆的神圣殿堂,带来这大吉大利

词语注释

秩(zhì):排列有序
太一:古代神话中的至高神,也指宇宙本源
中律(zhòng lǜ):符合音律
肃肃:庄严肃穆的样子
明廷:神圣的殿堂
介兹:带来这些
元吉:大吉大利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九宫贵神祭祀始兴。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天宝三年(744年),玄宗敕令"置九宫贵神坛于东郊",将北斗九星人格化为"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九位天神,每岁四孟月祭之,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篇《肃和》当为祭祀中"迎神"环节所用乐章。其创作严格遵循《周礼·春官》"大司乐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的礼制规范。诗中"声和十管"暗合唐代雅乐"十部伎"编制,"气应中律"则体现古人"律历融通"的宇宙观。玄宗时期,诏张说改制乐章,此篇或经礼部侍郎贺知章等文士润色,既存《诗经·周颂》肃穆遗韵,又具盛唐气象。

九宫祭祀实为唐代"国家道教"制度化之缩影。杜佑《通典》载其时祭仪:"燔燎升烟,太常卿引皇帝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侍中赞酌醴齐。"《肃和》乐章中"天符众星,运行太一"之句,正对应祭坛上按九宫方位排列的星图,而"介兹元吉"的祝祷,则折射出开元盛世对"天人交感"的虔诚信仰。

赏析

这首《肃和》作为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勾勒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场景。诗人通过"天符众星,运行太一"的宇宙图景,将祭祀仪式提升至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指出,此类乐章"以星象喻礼制,化天文为乐章",体现了唐人"观天象以制礼"的独特祭祀文化。

"声和十管,气应中律"二句,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研究》中解析为:"以乐器之和象征天地之气的中和,十管暗合十天干,中律对应十二地支,构成时空秩序的完美统一"。这种音律与天象的精密对应,正是《周礼》"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祭祀理念的诗化呈现。

诗歌结尾"肃肃明廷,介兹元吉"的仪式场景,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阐释为:"'肃肃'叠字既状庙堂之威严,又拟虔敬之心态,'明廷'与首句'神位'形成人神对话的空间结构"。这种由外而内的肃穆感,通过"介兹元吉"的祝祷语达到情感高潮,正如《毛诗正义》所言:"祭祀之美,在于肃雍显相"。

全诗以十六字浓缩祭祀精髓,钱志熙在《唐诗近体源流》中盛赞其"星律互映,声气相求,将仪式过程升华为宇宙韵律的显现"。这种将物质祭祀精神化的艺术处理,使作品超越普通仪式歌辞,成为展现唐人"究天人之际"哲学思考的文学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篇曰:
    "祀神乐章贵在庄而不板,此作'天符众星,运行太一'二句,以天文之浩渺映神威,复以'声和十管,气应中律'融礼乐于自然,肃穆中自生流动之气,所谓'肃肃明廷'者,非徒言殿宇之严,实乃心魂之澄澈也。"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声律:
    "『气应中律』四字,妙在双关。既言乐调合于黄钟,又暗喻天人交感。郊庙之作,往往失之雕琢,而此章'肃肃'二字如寒泉漱玉,简净高华,得《雅》《颂》遗响矣。"

  3.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赏其结构:
    "前四句铺陈神境,有《离骚》乘龙御天之象;后四句落回人间礼乐,而'介兹元吉'结得雍容。郊庙词易入堆砌,此篇独以星象、乐律相经纬,虚处传神,最见匠心。"

  4. **近代学者龙榆生《唐宋词格调》**补论:
    "『运行太一』暗用《周易》'太极生两仪'之理,将道教神祇纳入儒家宇宙观,正是盛唐气象。后之效者,仅得'肃肃'形貌,罕能及此'元吉'中蕴藏的浑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