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肃和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玄宗崇道之风日盛,九宫贵神祭祀始兴。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天宝三年(744年),玄宗敕令"置九宫贵神坛于东郊",将北斗九星人格化为"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九位天神,每岁四孟月祭之,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此篇《肃和》当为祭祀中"迎神"环节所用乐章。其创作严格遵循《周礼·春官》"大司乐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的礼制规范。诗中"声和十管"暗合唐代雅乐"十部伎"编制,"气应中律"则体现古人"律历融通"的宇宙观。玄宗时期,诏张说改制乐章,此篇或经礼部侍郎贺知章等文士润色,既存《诗经·周颂》肃穆遗韵,又具盛唐气象。
九宫祭祀实为唐代"国家道教"制度化之缩影。杜佑《通典》载其时祭仪:"燔燎升烟,太常卿引皇帝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侍中赞酌醴齐。"《肃和》乐章中"天符众星,运行太一"之句,正对应祭坛上按九宫方位排列的星图,而"介兹元吉"的祝祷,则折射出开元盛世对"天人交感"的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