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鸿雁

2025年07月05日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佚名

译文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大雁高飞,羽翼沙沙作响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那人远行,在荒野辛勤劳苦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怜悯那些受苦的人,哀叹这些鳏夫寡妇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大雁飞翔,停歇在沼泽中央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那人筑墙,百堵高墙拔地而起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虽然辛苦劳累,可何处才是安居之所?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大雁飞翔,哀鸣声声凄凉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只有明理之人,说我辛勤劳苦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那些愚昧之人,却说我在炫耀

词语注释

肃肃(sù sù):形容鸟羽振动的声音
劬劳(qú láo):辛勤劳苦
矜人(jīn rén):可怜的人
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垣(yuán):墙
堵(dǔ):古代筑墙的计量单位,一堵约合今一丈
嗷嗷(áo áo):哀鸣声
哲人(zhé rén):明智的人
宣骄(xuān jiāo):炫耀骄傲

创作背景

诗词《鸿雁》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哀鸣

《鸿雁》作为《诗经·小雅》中的泣血之作,其诞生可追溯至西周厉宣之际(约公元前9世纪)。《毛诗序》载:"《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彼时历经"厉王奔彘"的动荡,周宣王即位初期,王畿内外满目疮痍,流民如惊鸿四散。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所述"淮夷旧我帛畮人"的记载,恰与此诗"劬劳于野"的流民图景互为印证。

羽翼下的时代隐喻

诗中三章以"肃肃其羽""集于中泽""哀鸣嗷嗷"的鸿雁意象,构建出精妙的双层叙事。考古发现的西周中期"雁形尊"证实鸿雁在周人精神世界中具有双重象征:既是宗庙祭祀的礼器图腾,又隐喻着颠沛流离的庶民。陕西岐山出土的甲骨文显示,"鳏寡"二字在周原方言中特指因战乱失去土地的流民,与诗中"哀此鳏寡"形成跨时空的互文。

土木营建的历史回响

"百堵皆作"的夯土场景,与《尚书·召诰》记载的宣王时期"攻位营筑"工程相吻合。近年洛阳盆地发现的西周大型聚落遗址,其夯土城墙的层位年代恰在宣王中兴时期,土层中夹杂的破碎陶器,无声诉说着"虽则劬劳"的艰辛。清华简《系年》载"宣王是始弃帝籍弗田",揭示出大规模土木工程与农业凋敝的矛盾,正是"其究安宅"诘问的历史注脚。

哲愚之辩的深层意蕴

末章"哲人""愚人"的判词,暗合西周中期"国人诽谤"制度。《国语·周语》记载的"瞍赋蒙诵"传统,在此化作"谓我劬劳"的智者叹息。青铜器"逨盘"铭文所刻"聪哲圣武",与诗中"哲人"形成王权话语与民间声音的奇妙共振,折射出西周社会阶层对"宣骄"(《说文》释为"奢也")的不同认知。

赏析

鸿雁的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翅膀振动发出"肃肃"之声,既是对自然生灵的生动描摹,更成为流离失所者的精神图腾。每段以"鸿雁于飞"起兴,这种重章叠句的结构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如同候鸟的迁徙轨迹般循环往复。

羽毛簌簌的鸿雁,对应着"劬劳于野"的征夫,飞禽与劳作者的身影在天地间重叠。正如《诗经注析》指出:"以鸿雁之劳苦兴征夫之勤劳,物我交融处最见笔力"。中泽聚集的雁群,与修筑城墙的役夫形成空间呼应,百堵高墙的"作"与无处安身的"究"构成尖锐反讽。

"哀鸣嗷嗷"的雁声里,流淌着双重悲鸣:表层是鳏寡孤独者的现实苦难,深层是"哲人"与"愚人"的认知鸿沟。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特别强调末章对比:"智者能体会劳者心声,愚者反讥其宣泄骄纵,这种认知差异让苦难更显深刻"。矜人、鳏寡等词汇的选择,体现着《诗经》特有的"哀矜"传统。

三章递进展现生存困境:首章野外劳作,次章筑墙无居,末章精神隔阂。钱钟书《管锥编》评此诗:"由形体之苦至心灵之困,层层剥露,终至'安宅'之问直指存在本质"。鸿雁的飞行轨迹,最终勾勒出整个宗法社会下个体命运的立体图景。

点评

名家点评

《诗经·小雅》中的《鸿雁》一诗,以"肃肃其羽"的鸿雁起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赞叹:"禽鸟之象,最得比兴之妙。羽声肃肃,犹劳者之叹息;哀鸣嗷嗷,乃困顿之呼号。"飞鸟的意象与征夫的命运在此浑然一体,羽翼振动的肃肃声恰似役夫沉重的脚步声。

程俊英教授在《诗经译注》中特别指出第三章的对比艺术:"'哲人''愚人'之辨,正是诗眼所在。仁者见其艰辛,鄙者见其骄矜,同一劬劳而评判悬殊,此中可见周代劳役制度下的人情冷暖。"鸿雁的哀鸣成为社会意识的试金石,飞越千年的鸣叫声里,回荡着对人性深刻的叩问。

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中评此诗结构:"三章递进如雁阵南翔,首章写征途之劳,次章问安居之所,末章发人心之辨。每章以'鸿雁于飞'起兴,而意蕴层层转深,似见雁影掠过荒泽,亦见诗心穿越时空。"那"百堵皆作"的城墙与"安宅"之问的对比,至今读来仍令人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