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颂·烈文

2025年07月05日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佚名

译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功德显赫的诸侯公卿,赐予你们福祉吉祥。
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恩惠无边庇佑我周邦,子孙永守福泽绵长。
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莫因奢侈毁损你封疆,先王典范当永志不忘。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
铭记先祖开国之功业,继承发扬使其更辉煌。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贤才济济无与争锋,天下自当效法遵从。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大德昭昭光耀四方,诸侯皆以你为典章。
於乎,前王不忘!
呜呼!前王德泽永世莫忘!

词语注释

烈文:显赫而有文德。烈,功业显赫;文,文德教化。
辟公:诸侯。辟(bì),君主。
锡兹祉福:赐予这些福禄。锡(cì),通“赐”;祉(zhǐ),福。
封靡:奢侈浪费。封,大;靡(mí),浪费。
戎功:大功。戎(róng),大。
无竞维人:没有能与之竞争的贤才。竞(jìng),竞争。
百辟其刑之:诸侯们都效法他。刑,通“型”,效法。
於乎:叹词,同“呜呼”。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镐京,宗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颤,周天子率诸侯行祼献之礼。青铜卣中秬鬯的芬芳随青烟盘旋而上,仿佛八百年前后稷播撒的嘉种,此刻在《周颂·烈文》的雅乐中结穗成章。

乐师调试琴瑟的间隙,我望见周公旦正以指蘸酒,在青铜豆上勾勒"无竞维人"四字。这位制礼作乐的大贤眉间凝着深忧——三监之乱虽平,东方诸邦仍暗流汹涌。他身后那幅绘有豳风农事的屏风,恰与歌词"念兹戎功"形成微妙映照:以武力克商易,以德政守成难。

"百辟其刑之"的庄严宣告里,藏着成王与诸侯的默契博弈。新铸的何尊铭文尚带范土气息,其"宅兹中国"的宣言与诗中"四方其训之"形成经纬。当领祭的晋侯俯身时,玉佩组绶的碰撞声让我想起《尚书·无逸》记载的训诫: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前王",实则是悬在诸侯头顶的昭昭明镜。

在"於乎"的悠长余韵中,青铜礼器表面的饕餮纹似乎柔和了棱角。这并非单纯的祭祀乐章,而是以雅乐为帛、以德政为绣的治国华章。正如簋中黄粱既象征五谷丰登,亦隐喻着周王室对诸侯"无封靡于尔邦"的殷殷期许。

赏析

《周颂·烈文》是《诗经》中一首庄重典雅的颂诗,以简练的文字承载着深厚的政治智慧与道德训诫。其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出周初统治者对诸侯的殷切期望与治国理念的深刻思考。

意象的层叠与象征
诗中"祉福""戎功""维德"等意象形成三重递进:上天赐予的福祉是根基,先祖创下的战功是延续,而彰显的德行才是永恒。这种意象组合构建出"天命—武功—德治"的完整政治图谱,正如学者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指出:"全篇以'德'为枢纽,将神授权力与人文教化绾合,体现周人'以德配天'的统治哲学"。

情感的张力与节制
开篇"烈文辟公"的赞颂与结尾"前王不忘"的警醒形成情感闭环。钱钟书《管锥编》特别称道这种"颂而不谀,戒而不苛"的笔法:"'无封靡''无竞维人'等否定句式,在褒扬中暗含训导,如青铜器纹饰般庄严中见锋芒"。诗中"惠我无疆"的祈愿与"百辟其刑"的规范,恰似黄钟大吕之音,在温情与威严间保持精妙平衡。

政治哲学的凝练表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八字堪称治国箴言。李山在《诗经析读》中阐释道:"此句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提炼为诗性智慧,'训'字尤妙,既含教化之意,又有归顺之态"。而"不显维德"的表述,与《尚书》"明明德"思想呼应,展现周人"德治"观念的成熟。学者扬之水指出:"'前王不忘'的结语,实为'殷鉴不远'的正面表述,完成从具体训诫到历史规律的升华"。

全篇仅七十一字,却构建起"神圣性—合法性—延续性"的三维政治空间。其语言如"青铜器铭文般凝练"(夏传才语),每个字都似经过礼器淬炼,在简朴中见深意,在肃穆中含温情,堪称《周颂》中体现"温柔敦厚"诗教的典范之作。

点评

《周颂·烈文》乃宗庙祭祀之乐歌,其辞庄雅渊穆,如黄钟大吕之鸣,尽显周初礼乐文明之气象。昔王国维《观堂集林》有云:"此诗以'锡祉福'为纲,以'前王不忘'为目,中间'无封靡''念戎功'诸句,皆法度之词也。"诚哉斯言!

朱熹《诗集传》评曰:"'无竞维人'一句,尤见周家所以王天下之本。盖言莫强乎得人,而四方自训;莫显乎修德,而诸侯自法。"此中深意,实乃周公制礼作乐之精魂——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近人钱钟书《管锥编》更拈出"不显维德"之句,谓其"与《尚书》'丕显哉文王谟'相映发,'不显'即'丕显',以否定表极致肯定,此先秦修辞之秘妙"。诗中"前王不忘"四字,陈奂《诗毛氏传疏》称其"结响遒劲,如鼎铭钟镛,使闻者凛然生敬"。

要之,此篇虽短,而法度森严。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其为"庙堂文字之极则",其辞简而义丰,其气肃而神远,非圣哲不能作,非明君不能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