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神州阴祀,洪恩广济。草树沾和,飞沉沐惠。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送乐有章,灵轩其逝。

佚名

译文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送神
郊庙祭祀之歌。祭神州乐章。送神仪式
神州阴祀,洪恩广济。
在神州大地上举行庄严的祭祀,神灵的恩泽广布四方。
草树沾和,飞沉沐惠。
草木均沾祥和之气,飞鸟与游鱼皆沐浴恩惠。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
礼仪周全,备好鼎器与祭品,献上美玉与丝帛。
送乐有章,灵轩其逝。
奏响送神之乐,依照礼制,神灵的车驾缓缓离去。

词语注释

阴祀(yīn sì):指庄严的祭祀仪式。
鼎俎(dǐng zǔ):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鼎用于煮肉,俎用于放肉。
奠歆(diàn xīn):献上祭品使神灵享用。
瑶币(yáo bì):美玉和丝帛,古代祭祀用的珍贵物品。
灵轩(líng xuān):神灵乘坐的车驾。

创作背景

暮色渐沉的长安城郊,太常寺的礼官们正以青圭丈量着最后一缕天光。开元十三年的春祭将至,新制的《祭神州乐章》在梨园弟子的笙箫中反复调试,乐工们额间渗出细汗——这组由张说奉敕重修的郊庙歌辞,正承载着玄宗皇帝"广济洪恩"的盛世理想。

青铜鼎中升起的檀烟勾勒出古老仪轨的轮廓。《周礼·春官》记载的"大司乐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传统,此刻在太乐令的指挥下化作新的韵律。当"草树沾和"的唱词响起时,礼官将瑶币沉入渭水,粼粼波光中仿佛可见《山海经》所述"神州者,地之中心"的古老信仰。

送神乐段特有的羽调式音阶在编钟上流淌,这源自汉代《郊祀歌》"神之斿,过天门"的遗韵。太常博士低声吟诵着郑玄注《礼记》"乐九变而神降"的典章,而灵轩车驾已随着"飞沉沐惠"的余音没入终南山雾霭。盛唐的祭祀乐章,就这样在《诗经·楚茨》"钟鼓送尸"的古老仪式与现代律吕间,完成了对神州大地的诗意丈量。

赏析

暮色四合时,那庄严的祭祀乐章在天地间缓缓铺展。诗人以"神州阴祀"起笔,将整首诗的基调定在宏大与肃穆之间,仿佛让我们看见香烟缭绕中,人们对土地神祇的虔诚跪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评点此句:"'阴祀'二字用得极妙,既点明祭祀时辰,又暗含人与神灵沟通的神秘氛围"。

"洪恩广济"四字如泼墨般挥洒开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特别推崇这一句:"诗人不直接写祭祀场面,却以神恩普照的意象,将祭祀的精神内核一语道破"。那润泽万物的恩惠,既是对神灵的礼赞,也是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深情告白。

看那"草树沾和,飞沉沐惠",八个字便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树木青草都沐浴着神恩,飞鸟潜鱼各得其所。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这里运用了典型的唐诗意象并置手法,通过草木禽鱼的和谐共生,暗示天人感应的理想境界"。

"礼修鼎俎,奠歆瑶币"转入祭祀的核心场景。青铜礼器与美玉币帛的意象,被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解读为:"物质供品的精神升华,体现了唐人'以玉通神'的宗教观念"。鼎俎瑶币不仅是实物,更是沟通天地的精神桥梁。

最后的送神乐章尤为动人。"送乐有章"四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指出:"暗合《周礼》中'以乐送神'的古制,展现唐代祭祀音乐的程式之美"。而"灵轩其逝"的飘然远引,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既保持神灵的威严,又带着几分人情味的依依不舍,正是盛唐祭祀诗独有的气象"。

整首诗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壁画,将祭祀的每个环节都描绘得庄重而不失灵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首诗典型体现了唐代祭祀乐章"诚敬而不失优雅"的特质,在严格的礼制框架中,依然流淌着对自然万物的温情凝视。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篇送神之章,如清商徐引,余韵悠长。'草树沾和,飞沉沐惠'八字,写尽神灵普泽之象,草木虫鱼皆在化育之中,笔致空灵处尤见唐人气象。"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末句'灵轩其逝'最得送神三昧,不着痕迹而神意已远。瑶币之奠尚在眼前,仙驾却已杳然,此间虚实相生之妙,非深于祭仪者不能道。"
——近代·王国维《礼乐词话》

"通篇肃穆雍容,'礼修鼎俎'见法度之盛,'奠歆瑶币'显诚敬之至。郊庙乐章贵在庄雅得体,此作犹见开元遗响。"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