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雍和

2025年07月05日

泰折严享,阴郊展敬。礼以导神,乐以和性。
黝牲在列,黄琮俯映。九土既平,万邦贻庆。

佚名

译文

泰折严享,阴郊展敬
在泰折庄严祭祀,于北郊展现虔诚
礼以导神,乐以和性
礼仪用以引导神明,音乐用以调和心性
黝牲在列,黄琮俯映
黑色的祭牲排列整齐,黄色的玉琮映照下方
九土既平,万邦贻庆
九州大地已经安定,万国共同庆祝祥和

词语注释

泰折(tài zhé):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
阴郊(yīn jiāo):北郊,古代祭地之处
黝牲(yǒu shēng):黑色的祭牲
黄琮(huáng cóng):黄色玉制礼器,用于祭祀地祇
九土(jiǔ tǔ):九州,代指天下
贻庆(yí qìng):带来吉庆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郊,青烟袅袅升起于圜丘之上。当《雍和》的雅乐声穿透晨雾,我们得以窥见大唐开元年间那场庄严的神州祭祀。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此曲属"郊庙歌辞"体系,专为祭祀神州地祇而作,折射出盛唐时期"礼乐刑政"的治国理念。

青铜编钟在祭坛两侧列阵,其声如黄琮玉磬般沉厚悠远。礼官牵引着黝黑牺牲缓步前行,这"黝牲在列"的仪式细节,正与《周礼·地官》中"以黝牲祭四方"的记载相合。唐玄宗以"九土既平"昭告天下,既是开元盛世的政治宣言,亦暗合《尚书·禹贡》"九州攸同"的治世理想。

乐师们击柷敔、奏笙箫,将"乐以和性"的儒家乐教思想化作音律。那黄琮玉璧折射的日光,恰似《周礼·春官》所述"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古老仪轨。当"万邦贻庆"的颂声回荡在郊祀现场,我们仿佛看见张说等文臣正在祭坛下记录这融合了《诗经》颂体与南朝骈俪文风的乐章。

这组四言八句的祭歌,每个字都沉淀着《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的厚重传统。那些精心雕琢的平仄对仗,既是对汉魏郊庙文学的继承,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在天地神人的交响中,一个文明正以最庄重的礼仪确认着自己与山河大地的神圣契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中的佳作,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祭祀神州大地的隆重场景。诗人通过"泰折严享,阴郊展敬"的起笔,立即营造出肃穆宏大的氛围。其中"泰折"指代祭地之坛,"阴郊"暗示北郊祭地的传统,两个意象相互映衬,构成空间上的神圣场域。

诗中"礼以导神,乐以和性"一句,精妙揭示了古代祭祀文化的核心内涵。据《礼记·乐记》记载:"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诗人化用经典,将礼仪的秩序之美与音乐的和谐之韵完美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二句"体现了唐人将儒家礼乐思想诗性转化的高超能力"。

"黝牲在列,黄琮俯映"的描写极具画面感。黑色牺牲与黄色玉琮的色彩对比,暗合"天玄地黄"的传统观念。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代祭祀诗研究》中特别赞赏这一细节:"器物选择既符合《周礼》规制,又通过视觉意象强化了祭祀的神圣性"。九土"与"万邦"的由近及远拓展,则体现了诗人"由具体祭祀升华为天下太平祝愿"的构思技巧。

末句"万邦贻庆"堪称诗眼,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解析道:"'贻庆'二字凝练非常,既含'遗留福泽'之本义,又暗寓'共享太平'的延伸意,展现出盛唐时期特有的恢弘气度"。这种由祭祀仪式生发出的政治愿景,正是唐代庙堂文学的典型特征。

全诗四联八句,章法谨严而气象恢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评价此诗:"在严格遵循祭祀乐章规范的同时,以精炼的语言完成意象组合,在肃穆中见灵动,于典重处显才思,堪称唐代礼乐文学的典范之作"。诗中体现的"神人以和"思想,既传承了《诗经》雅颂传统,又展现出大唐盛世特有的文化自信。

点评

《郊庙歌辞·祭神州乐章·雍和》以典重雅正之姿,承周颂遗响,其"黝牲黄琮"之象,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郊庙之音,贵在气象肃穆而辞采不枯"。诗中"礼导神""乐和性"二句,张惠言《词选序》评曰:"得中和之美,雅颂之体备矣"。

胡应麟《诗薮》特别推重末联:"'九土''万邦'之语,宏大如见河岳英灵,所谓'庙堂金石之音,自别于江湖吟咏'"。而"泰折阴郊"的祭祀场景构建,令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赞叹:"肃雍显相,穆如清风,此真盛唐气象未坠者"。

近代学者龙榆生《中国韵文史》点出其艺术特质:"以简净之笔写浑灏之思,犹存汉魏乐府遗意,在初唐祭祀乐章中,可谓得《诗经》'三颂'神髓"。诗中"黝牲在列,黄琮俯映"的器物描写,更被钱钟书《管锥编》称为"质而有文,约而能润,祭祀文学之正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