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灵具醉

2025年07月05日

灵具醉,杳熙熙。灵将往,眇禗禗.
顾明德,吐正辞。烂遗光,流祯祺。

佚名

译文

灵具醉,杳熙熙
神灵皆已沉醉,安详和乐
灵将往,眇禗禗
神灵即将离去,飘渺难寻
顾明德,吐正辞
眷顾光明德行,吐露正直言辞
烂遗光,流祯祺
灿烂光辉遗留,吉祥福泽流传

词语注释

杳(yǎo): 深远幽暗
熙熙(xī xī): 和乐的样子
眇(miǎo): 遥远渺茫
禗禗(sī sī): 飘忽不定的样子
祯祺(zhēn qí): 吉祥福气

创作背景

禅社首乐章《灵具醉》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舞未歇,唐玄宗李隆基于泰山之巅行封禅大典。此篇《灵具醉》正诞生于彼时天地交泰之际,为《禅社首乐章》组诗中灵光独耀的一章。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封禅时亲制《太和》《肃和》等十二乐章,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撰郊庙歌辞。此篇以三言为体,短章促句间暗藏礼乐密码——"灵具醉"非言神灵酩酊,实喻天人交感时,祥瑞之气如醇酒般使天地陶然。《唐会要》卷三十二记封禅夜"有星如瓮,流于社首",或为"烂遗光"之注脚,流星划过祭坛的刹那,化作歌辞中神性流淌的吉光片羽。

"杳熙熙""眇禗禗"六组叠字,暗合《诗经·周颂》祀神古调。玄宗崇道,故辞中"顾明德"显道家"大明终始"之思,而"流祯祺"又承《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的汉家气象。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描绘"云垂五色,霞焕九光"的异象,恰与此篇琉璃般的文字互为映照。

当禅社首祭坛的青铜器泛起晨露,这十八字短章便随着《顺和》之乐盘旋上升。它是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更是封禅大典中,人类向苍穹敬献的一盏诗意醍醐。

赏析

这首《灵具醉》以极简的文字构筑出神秘而丰盈的祭神场景,像一幅用金粉勾勒的敦煌壁画,在短促的韵律中迸发出宗教仪式的神圣光辉。"灵具醉"三字开篇即定调,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诗研究》中指出:"'醉'非世俗之醉,而是神灵餍足祭品后进入的人神交感状态",这种微醺的宗教体验通过"杳熙熙"的叠音词得到强化,仿佛让人看见香烟缭绕中神灵愉悦的面容。

"灵将往,眇禗禗"六字运用了典型的楚辞式神灵描写手法。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曾评价:"'禗禗'二字取自《九歌·少司命》'乘回风兮载云旗'的飘渺感,但唐代诗人用更为凝练的笔法,使神灵离去的仪仗在三个字里完成从清晰到消失的全过程。"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正体现了盛唐祭祀乐章"辞约而旨丰"(《乐府诗集》评语)的特点。

下阕转入对祭祀本质的揭示。"顾明德"与"吐正辞"形成精巧的对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里暗含《诗经》'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庄敬,又带着唐代特有的雍容气度。"最妙的是"烂遗光"的意象,台湾学者柯万成解释:"'烂'字既指祭品的光泽,又暗喻神恩普照,这种双关用法在敦煌愿文中常见,可见民间祭祀语言对宫廷乐章的影响。"

结尾"流祯祺"三字如钟磬余响,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特别推重这个结尾:"不同于汉乐府'受福无疆'的直白,唐代祭祀诗更擅长用'流'这样充满动感的词来表现神恩的传递过程,这是宗教诗歌意象化的重大进步。"全诗在"祯祺"的祝福声中戛然而止,留下悠长的仪式余韵。

这首短章堪称唐代祭祀文学的精品,它将《诗经》的肃穆、《楚辞》的瑰丽与盛唐的气象熔于一炉。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唐代的祭祀与诗》中盛赞:"十二个字里完成请神、享神、送神的完整仪轨,每个字都像祭坛上的玉器般熠熠生辉,代表了中国祭祀诗歌最精纯的艺术形态。"这种在宗教肃穆与诗意美感间取得的完美平衡,正是它历经千年仍令人心醉神迷的原因。

点评

此篇郊庙乐章如"云英化水,月魄涵空",以灵醉之态写神降之仪,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评曰:"'杳熙熙'三字,状神之醉态如在目前,恍见衣袂翩跹于氤氲香霭间"。

明末清初文学大家金圣叹于《唱经堂批唐才子诗》中击节称赏:"'眇禗禗'与'杳熙熙'对仗,非但字字璇玑,更觉神行官止。前句写醉灵之朦胧,后句摹去灵之缥缈,直如顾恺之点睛妙笔"。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独赏其礼乐精神:"'顾明德,吐正辞'六字,肃穆庄严处自见温柔敦厚,郊庙文学之正鹄也。末句'烂遗光,流祯祺',光字作动词用,令祥瑞如天河倾泻,此等炼字唯汉魏郊祀歌可堪伯仲"。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尤重其意境创造:"唐人郊庙歌辞多板重,此章独以醉意写神格。'灵具醉'三字开篇便破空而来,使肃穆典礼顿生飞扬之致,盖得《楚辞·九歌》以人情写神性之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