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社首乐章《灵具醉》创作背景探微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舞未歇,唐玄宗李隆基于泰山之巅行封禅大典。此篇《灵具醉》正诞生于彼时天地交泰之际,为《禅社首乐章》组诗中灵光独耀的一章。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封禅时亲制《太和》《肃和》等十二乐章,命张说、贺知章等文臣重撰郊庙歌辞。此篇以三言为体,短章促句间暗藏礼乐密码——"灵具醉"非言神灵酩酊,实喻天人交感时,祥瑞之气如醇酒般使天地陶然。《唐会要》卷三十二记封禅夜"有星如瓮,流于社首",或为"烂遗光"之注脚,流星划过祭坛的刹那,化作歌辞中神性流淌的吉光片羽。
"杳熙熙""眇禗禗"六组叠字,暗合《诗经·周颂》祀神古调。玄宗崇道,故辞中"顾明德"显道家"大明终始"之思,而"流祯祺"又承《汉书·礼乐志》"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的汉家气象。张说在《大唐封祀坛颂》中描绘"云垂五色,霞焕九光"的异象,恰与此篇琉璃般的文字互为映照。
当禅社首祭坛的青铜器泛起晨露,这十八字短章便随着《顺和》之乐盘旋上升。它是盛唐气象的吉光片羽,更是封禅大典中,人类向苍穹敬献的一盏诗意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