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封禅泰山之际,一支特殊的仪仗队伍在晨曦中肃立。这支《禅社首乐章·肃和》并非寻常宴乐之作,而是承载着帝国礼乐精神的郊庙雅乐。当泰山之巅的云雾还未散尽时,礼官们已捧着琮玉茅藉,在社首山祭地仪式上吟诵起这庄重的诗句。
玄宗朝正值"开元礼"修订时期,太常寺的乐官们以《周礼》为蓝本,将"黄祇是祗"的古老信仰熔铸于乐章之中。四言句式如青铜编钟般端严,每个字都经过礼部反复推敲——"寅畏诚絜"暗合《尚书》"寅宾出日"的典故,"茅藉"之仪则源自《周易》"藉用白茅"的记载。诗人用"匪遑宁舍"的紧迫感,再现了帝王在禅礼中"三献而退"的虔敬姿态。
在泰山玉牒文"为苍生祈福"的背景下,这首看似简短的祭歌实则蕴含着盛唐礼乐的双重维度:既是《毛诗序》"经天地,感鬼神"的祭祀传统的延续,又透露出玄宗时期将儒家礼仪制度化的时代特征。当清越的颂声回荡在社首山麓时,那些精心安排的韵脚(夜/舍、藉/暇)正以音乐性的语言,完成着天人对话的古老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