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黍苗

2025年07月05日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佚名

译文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茂盛的黍苗啊,雨水滋润着它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漫长的南行路上,召伯慰劳着我们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们扛着担子推着车,赶着牛车向前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我们的任务已完成,何不启程回家
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我们步行驾车,跟随军队前行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我们的任务已完成,该是回家的时候
肃肃谢功,召伯营之
庄严的谢邑工程,由召伯主持建造
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威武的征伐大军,由召伯统率成功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高地洼地已平整,泉水河流已清澈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
召伯大功告成,君王心中安宁

词语注释

芃芃(péng péng):草木茂盛的样子
膏(gào):滋润
辇(niǎn):人力推挽的车
隰(xí):低湿的地方
肃肃:庄严的样子
烈烈:威武的样子

创作背景

《小雅·黍苗》如一幅墨色氤氲的西周史诗画卷,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宣王中兴时期。当是时也,周王朝历经厉王暴政而衰微,宣王即位后命召伯虎(召穆公)南征淮夷、营建谢邑(今河南南阳),以固南疆。此诗正是随行役夫对这场恢宏历史工程的深情咏叹。

诗中"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以丰茂禾苗喻召伯之德政,暗合《毛诗序》"刺幽王也,不能膏润天下"的弦外之音。那"悠悠南行"的队伍,实为《竹书纪年》所载宣王七年"王命召伯虎营谢"的浩荡征师。青铜器铭文《召伯虎簋》中"仆墉土田"的记载,更与"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治水垦荒场景遥相呼应。

三章"我任我辇"的复沓吟唱,恍见役夫们推车牵牛的劳动号子穿透三千年时空。而末章"肃肃谢功"的庄严结句,恰如《诗经原始》所评:"非目睹营谢之功者不能道"。当新筑的谢城巍然矗立,那"王心则宁"的咏叹,正是对宣王"复文武之境土"(《史记·周本纪》)中兴伟业最诗意的注脚。

赏析

《小雅·黍苗》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西周营建谢邑的史诗画卷。诗中"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的起兴,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盛赞为"双关妙语"——既描绘春雨润泽禾苗的生机,又暗喻召伯抚民如甘霖的德政。这种比兴手法奠定了全诗"以物喻人"的审美基调。

诗歌通过"我任我辇"至"我师我旅"的排比句式,形成强烈的劳动韵律。正如程俊英《诗经译注》指出:"连续八个'我'字句,如闻夯歌阵阵,见万人协作之景"。这种复沓结构不仅再现工程浩大,更传递出集体劳动的欢腾气氛。而"盖云归哉""盖云归处"的反复咏叹,则流露出役夫们对归家的深切渴望,形成"劳而不怨"的含蓄情感表达。

在艺术意象的构建上,"肃肃谢功"与"烈烈征师"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对照。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释"肃肃"为"严正之貌","烈烈"为"威武之状",二者共同塑造出召伯恩威并施的治政形象。末章"原隰既平,泉流既清"的生态意象尤为精妙,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解读为:"水土既平,喻王政之清平",将自然秩序与社会治理完美对应。

全诗情感脉络呈现递进式升华。从首章的感恩("召伯劳之"),到中段的思归,最终归结为"王心则宁"的政治认同。朱熹《诗集传》特别点出末句"见民心说(悦)而归之",揭示出诗歌"以民情观政绩"的深层意蕴。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意识相融合的写法,正是《诗经》"雅"诗的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召伯"形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中分析:"既是具体的历史人物(召穆公),又是理想政治的符号"。通过虚实相生的塑造手法,使这首纪功诗超越了具体史实,升华为对"德政—丰收—民心"这一传统政治伦理的诗意诠释。

点评

《小雅·黍苗》如一幅墨色淋漓的史诗长卷,以"芃芃黍苗"起兴,将周宣王时召伯虎营治谢邑的壮举,化作天地人伦的和谐交响。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赞叹:"'阴雨膏之'四字,已尽一篇神理,后文层层渲染,无非此意之延伸"。那沾溉万物的雨露,恰似召伯之德泽被南国。

诗中"我任我辇"至"盖云归处"两章,以重章叠句的铿锵节奏,再现役夫们车马辚辚的集体劳作。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连用八个'我'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古拙处正见精神"。这种复沓的韵律,让三千年前的劳动号子穿越时空,仍在纸上震荡。

末章"原隰既平"四句,以地理的整饬喻政治的清明。程俊英《诗经注析》独具只眼:"'泉流既清'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召伯教化使民风淳朴"。当山川各得其所,王朝的秩序便如清泉流淌般自然天成。全诗以"王心则宁"作结,将个人功业升华至天下安泰的境界,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言:"此非颂个人,乃颂一种使万物得其所的治世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