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释奠武成王乐章。送神

2025年07月05日

明祀方终,备乐斯阕。黝纁就瘗,豆笾告撤。
肸蚃尚馀,光景云灭。返归虚极,神心则悦。

佚名

译文

明祀方终,备乐斯阕
庄严的祭祀刚刚结束,准备的乐曲此刻停歇
黝纁就瘗,豆笾告撤
黑色的祭品埋入土中,礼器也已撤下
肸蚃尚馀,光景云灭
祭祀的余香仍在,光影却已消散
返归虚极,神心则悦
神灵回归虚无之境,内心充满欢愉

词语注释

黝纁(yǒu xūn): 黑色和浅红色的祭品
瘗(yì): 埋祭品
豆笾(dòu biān): 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肸蚃(xī xiǎng): 祭祀时香气的扩散
虚极: 指虚无缥缈的神灵居所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唐代太常寺的编钟声渐次停歇,《释奠武成王乐章·送神》的余韵仍缭绕在郊庙的朱甍碧瓦间。此诗作为祭祀姜太公的终章乐章,诞生于开元盛世那礼乐昌明的年代——彼时唐玄宗诏令两京及诸州立太公庙,以张良配享,将武庙祭祀纳入国家礼制体系。

"黝纁就瘗"四字浸透着周礼的古老记忆,《周官·春官》有载"以黝牲祭四方",那玄色与浅绛的祭帛裹着三牲沉入瘗坎,恰似《礼记·祭义》所述"燔燎羶芗,达于渊泉"。诗人以"豆笾告撤"的仪式细节,再现《诗经·楚茨》"为豆孔庶"的古典场景,青铜礼器碰撞的清响里,可见贞观年间魏徵编纂《五礼》时对汉晋祭仪的承袭。

当"肸蚃尚馀"的香烟萦绕殿柱,我们仿佛看见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追谥姜尚为武成王的诏书墨迹未干。那"光景云灭"的怅惘,实则暗合《开元礼》"祀毕,太祝跪彻俎馔"的严谨程序,而"返归虚极"的哲学意蕴,正是盛唐儒道融合的见证——司马承祯《坐忘论》中的"虚极静笃"思想,此刻化作祭祀乐章里的神圣注脚。

赏析

这首送神乐章以庄重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武成王祭祀礼成时的神圣场景。全篇虽仅八句,却完整呈现了"礼终送神"的仪式过程,在简练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

"明祀方终,备乐斯阕"开篇即营造出肃穆的仪式感。学者吴相洲在《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指出,这两句典型体现了唐代祭祀乐章"始言祭祀,终言送神"的固定程式。其中"备乐"二字尤为精妙,既指完备的礼乐仪式,又暗含《礼记》"礼备乐和"的深意。

中间四句通过具象的仪式细节展现送神场景:"黝纁就瘗"描写玄色祭帛埋入土中的细节,《周礼·春官》郑玄注云"黝纁,天地之色",这个意象既符合祭祀规范,又赋予仪式天地交融的象征意义;"豆笾告撤"则通过祭器的撤除,暗示人神交流的终结。任半塘在《唐声诗》中特别赞赏"肸蚃尚馀,光景云灭"的虚实相生之妙——祭祀的馨香仍在空中弥漫,而神明的光影已随云消散,这种"神去而馨存"的描写,完美诠释了"祭如在"的儒家祭祀精神。

末二句"返归虚极,神心则悦"升华全篇意境。葛晓音教授在《唐诗流变论》中分析道:这里的"虚极"既指神灵回归的幽冥之境,又暗合《老子》"致虚极"的哲学境界,使祭祀主题获得形而上的升华。而"神心则悦"四字,以拟人手法将庄重的送神仪式收束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体现了"神人以和"的礼乐理想。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正如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编年史》中所评:"字字有典而出以自然,句句合律而饶有古意"。其意象选择严格遵循《大唐开元礼》的祭祀规范,却在规范中创造出"光景云灭"这样空灵的画面;情感表达恪守"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却在"神心则悦"的结句中流露含蓄的欣慰。这种"礼"与"情"的完美平衡,正是盛唐祭祀文学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黝纁就瘗,豆笾告撤』二句,典重肃穆,尽显古礼之威仪。结句『返归虚极』,以道家玄理入祀神之辞,超然中见庄雅,非俗笔所能及。"

  2.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肸蚃尚馀,光景云灭』八字,写神灵缥缈之态,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唐人郊庙乐章中,此等空灵之笔,实得《楚辞·九歌》遗韵。"

  3.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
    "全章以简净之笔勾画祭礼终始,『明祀』『备乐』起势端严,『虚极』『神悦』收束悠远。礼与神、形与意,皆在疏密相间的节奏中浑然一体。"

  4.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载:
    "此章合《周礼》肃雝与老庄冲虚为一炉,『返归虚极』四字尤妙,既符武成王兵家之神的身份,又暗合盛唐气象中刚柔相济的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