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绿》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以劳动为表、相思为里的周代民歌。其创作背景可溯至西周至春秋时期,当时采撷草木为染料的劳作是民间常见的生产活动,而诗中"采绿""采蓝"正反映了先秦时期"青出于蓝"的染织文化——"绿"为荩草,"蓝"为蓼蓝,皆为制作青绿色染料的原料。
诗中"不盈一匊""不盈一襜"的细节,暗合《周礼·考工记》中"染人掌染丝帛"的记载,揭示了当时染料采集的艰辛。然而女子终日采摘却筐篓空空的心不在焉,实为对"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的怨怼——周代已有"旬休"制度,《汉书》颜师古注引《诗经》此句,佐证了当时役夫十日一归的习俗。诗人通过逾期不归的细节,将染草劳作转化为思念的载体。
末章"之子于狩""之子于钓"的遥想,与《诗经》中《卷耳》《汝坟》等篇的"悬想"手法同源,体现了先秦民歌"情以物迁"的特征。而"维鲂及鱮"的鱼获描写,恰与《齐风·敝笱》形成互文,折射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渔猎生活图景。全篇以草木染事起兴,终归于"薄言观者"的凝望,将周代庶民的情感世界凝练在采撷与等待的日常片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