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绿

2025年07月05日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佚名

译文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整个早晨采摘荩草,采不满小小一捧。
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我的头发卷曲蓬乱,且回家去洗净梳通。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整个早晨采摘蓼蓝,围裙兜着还不满。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约定五日便回家,六日仍未见他面。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
那人若是去打猎,我就为他收弓箭。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那人若是去钓鱼,我就为他理丝线。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他钓的是什么鱼?既有鳊鱼又有鲢。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鳊鱼鲢鱼多肥鲜,我看得满心欢喜。

词语注释

匊(jū):古同“掬”,两手合捧。
襜(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詹(zhān):至,到达。
韔(chàng):弓袋,此处作动词用,指将弓装入弓袋。
鲂(fáng):鳊鱼。
鱮(xù):鲢鱼。

创作背景

《采绿》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以劳动为表、相思为里的周代民歌。其创作背景可溯至西周至春秋时期,当时采撷草木为染料的劳作是民间常见的生产活动,而诗中"采绿""采蓝"正反映了先秦时期"青出于蓝"的染织文化——"绿"为荩草,"蓝"为蓼蓝,皆为制作青绿色染料的原料。

诗中"不盈一匊""不盈一襜"的细节,暗合《周礼·考工记》中"染人掌染丝帛"的记载,揭示了当时染料采集的艰辛。然而女子终日采摘却筐篓空空的心不在焉,实为对"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的怨怼——周代已有"旬休"制度,《汉书》颜师古注引《诗经》此句,佐证了当时役夫十日一归的习俗。诗人通过逾期不归的细节,将染草劳作转化为思念的载体。

末章"之子于狩""之子于钓"的遥想,与《诗经》中《卷耳》《汝坟》等篇的"悬想"手法同源,体现了先秦民歌"情以物迁"的特征。而"维鲂及鱮"的鱼获描写,恰与《齐风·敝笱》形成互文,折射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渔猎生活图景。全篇以草木染事起兴,终归于"薄言观者"的凝望,将周代庶民的情感世界凝练在采撷与等待的日常片段之中。

赏析

《采绿》以质朴的劳作画面起笔,却暗涌着炽烈的情感波澜。"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的重复咏叹,恰如《诗经注析》所言:"采撷动作的徒劳,暗示着思念的无所归依"。绿与蓝的染料植物本是寻常物象,但在"予发曲局"的细节中,程俊英教授指出"蓬乱鬓发折射出心神恍惚",这种以物写心的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意象抒情"的传统。

诗中的时间刻度极具张力。"五日为期,六日不詹"的对比,被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盛赞为"数字的哲学"——看似平实的计数,却让等待的焦灼具象可触。狩猎与垂钓的虚拟场景,实则是《毛诗正义》所揭示的"思极而生幻"的心理写照,这种"悬想手法"直接影响后世"忽见陌头杨柳色"等闺怨诗的表达范式。

末章"维鲂及鱮"的渔获描写,方玉润《诗经原始》评点道:"不观钓技而观鱼获,是情到深处的痴语"。闻一多特别推崇这种"物象的递进式聚焦"——从广袤原野到手中钓绳,最终凝聚为鱼鳃张合的细微动态,完成情感浓度的层层升华。当代学者李山在《诗经析读》中指出,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使平凡的劳动场景升华为"永恒的情感纪念碑"。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克制的深情。正如朱自清所言:"'薄言'二字如蜻蜓点水,却荡开无限涟漪",将先秦女子"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推向极致。这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抒情品格,成为华夏美学的重要基因,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中延续着永恒的生命力。

点评

《采绿》一诗,以简淡之笔写幽邃之情,如清溪浣纱,涟漪自远。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终朝采绿'六句,只就采绿、采蓝上描写,而思妇情怀,已自可见。末章忽说到'之子于狩''于钓',凭空设想,愈见其无聊之极。"此论切中肯綮,道出诗中"不盈一匊""不盈一襜"的劳作虚写,实为思妇心绪不宁之投射。

王夫之《姜斋诗话》尤赏其"以乐景写哀"之妙:"'薄言观者'四字,分明见其倚门伫望之态,而前章'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焦灼,尽在此无言凝视中矣。"诗中"维鲂及鱮"的渔获之问,恰似《诗经》中常见的"兴"法,以物象牵引情思,令期待与失落在鱼篓空空间流转。

钱钟书《管锥编》点破时空错位之匠心:"'予发曲局'而'归沐',非真欲沐,乃借事写心;犹'言韔其弓''纶之绳',非实见其事,乃思极而生幻。"此说揭示诗中现实与想象的交织,采绿者的劳作停顿与心绪奔涌,构成微妙的张力,正如陈继揆《读风臆补》所叹:"通篇无一怨字,而怅望之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