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苓

2025年07月05日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佚名

译文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采摘甘草啊采摘甘草,在那首阳山的顶峰。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别人的流言蜚语,切莫轻易相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抛弃它吧抛弃它,切莫把它当真。
人之为言,胡得焉
那些无稽之谈,又能得到什么?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采摘苦菜啊采摘苦菜,在那首阳山的脚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别人的闲言碎语,切莫参与附和。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采摘蔓菁啊采摘蔓菁,在那首阳山的东边。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别人的风言风语,切莫盲目跟从。

词语注释

苓(líng):甘草,一种中草药。
首阳:山名,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地。
旃(zhān):之焉的合音,指代流言。
苦:苦菜,一种野菜。
葑(fēng):蔓菁,一种蔬菜。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汾水之畔,晋国的山野弥漫着蕨菜清苦的气息。遥望首阳山巅的采苓人身影,正以古老的劳作姿态,叩响了《诗经·唐风》中最深邃的谶语。这首《采苓》诞生于晋献公时期的政治迷雾中(约公元前676-前651年),当骊姬之乱的阴云笼罩曲沃古城,每一株苦菜叶脉里都浸透着士人的忧思。

史载献公宠信骊姬,致使"谮言"(谗言)如毒蔓缠绕朝堂。采苓者三章叠唱的"人之为言",恰似青铜编钟在宗庙发出的沉重警醒——首阳山巅的茯苓、山脚的苦菜、东麓的芜菁,这些《尔雅》记载的寻常草木,在重章复沓中化作三重隐喻。郑玄笺注此诗时,特别指出"苟亦无信"的"苟"字实为"诚"之意,这种决绝的否定句式,透露出晋国士大夫对谣诼的深恶痛绝。

细读"舍旃舍旃"(抛弃它吧)的反复咏叹,仿佛看见晋国卿大夫们宽袖垂拱的身影。他们以《采苓》为政治寓言,将《左传》记载的"谗鼎之铭"化作山野歌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点此诗"全在虚神摇曳",正是这种以采撷野菜起兴的质朴语言,让三千年前的政谏之声穿透时光,至今仍在汉语的长河里漾着清越的涟漪。

赏析

《采苓》以重章叠句的民歌形式,构建了一幅首阳山间采撷草木的清新画卷,却在田园意象中暗含尖锐的社会批判。三章分别以"苓""苦""葑"起兴,这些生长在首阳之巅、之下、之东的植物,既是周代民间常见的采集对象,更被学者余冠英视为"借物起兴,以发其意"的象征载体(《诗经选》)。采摘动作的重复出现,恰如谗言在人群中的不断传播,形成强烈的隐喻效果。

诗中"人之为言"四句的螺旋式递进,堪称情感表达的精妙设计。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中指出:"'无信''无与''无从'三词层层推进,从否定谗言的可信性,到拒绝参与传播,最终彻底不从谗言,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这种递进式否定,配合"舍旃舍旃"(抛弃它吧)的反复咏叹,将诗人对谣言的厌弃之情推向高潮。方玉润《诗经原始》特别赞赏末句"胡得焉"的反诘:"冷然一问,使造谣者无地自容,此等笔力直透纸背。"

在艺术手法上,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其"复沓而不厌,繁音而不促"的节奏美。三章仅变换六字却意境全出,如同民谣般朗朗上口的韵律中,蕴含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诗经诠解》中揭示:"采药者需辨草木真伪,恰似处世需明言语虚实,这种比兴手法将自然经验升华为人生智慧。"诗中"首阳"意象的选择尤为耐人寻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考证此地自古与伯夷叔齐的耿介品格相关联,无形中强化了诗歌的道德批判力量。

这种对谣言的警惕,在当代仍具现实意义。钱钟书《管锥编》将本诗与西方谚语"谎言腿短"相比较,认为"东西方智慧在识破虚伪方面殊途同归"。诗中"苟亦无然"(千万不要当真)的再三告诫,穿越三千年时光,依然敲击着每个信息时代的读者心灵。

点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评
"《采苓》三章,反复叮咛,无非劝人勿信谗言。每章以'采苓'起兴,而'首阳'之巅、之下、之东,方位虽异,其意一也。'舍旃舍旃'如金石掷地,警醒之极。末句'胡得焉'三字,尤见谗者终无所得,冷语收束,意味深长。"

朱熹《诗集传》论
"此诗戒听谗之辞。'苟亦无信'、'无与'、'无从',层层递进,如斩乱麻。'人之为言'四字,直指谗佞之本相,反复咏叹中自见风骨。"

王夫之《姜斋诗话》品
"《采苓》之妙,在叠句回环处生雷霆之势。'采苦''采葑'与首章呼应,草木意象平实而峻洁,恰喻人心当如首阳之山,不随流言俯仰。"

钱钟书《管锥编》析
"诗中'苟亦无然'四字,乃先秦否定句式之典范。以采药之诚反衬谗言之伪,'胡得焉'一问,不答而答,千年而下犹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