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雅·小宛

2025年07月05日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佚名

译文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那斑鸠鸟声声鸣叫,展翅高飞直上云霄。
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我心中充满忧伤,深深怀念祖先的荣光。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从黑夜到天明难以入睡,心中思念父母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那些聪明睿智的人,饮酒也能保持温和。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那些糊涂无知的人,一喝醉就日益放纵。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各自要注重你们的威仪,天命不会一再眷顾。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田野里长满豆苗,百姓们采摘它。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螟蛉有了幼虫,细腰蜂来背负它。
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教育你的子孙,继承祖先的美德。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看那鹡鸰鸟,边飞边鸣叫。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我日日奔波,月月远行。
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早起晚睡勤勉不懈,不要辱没你的父母。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
桑扈鸟啾啾鸣叫,沿着谷场啄食米粒。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可怜我孤独无依,又陷入诉讼牢狱。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手握米粒去占卜,何时才能得吉祥?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温和恭敬的人,如鸟儿栖在树上。
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惴惴不安小心谨慎,如临深渊般警惕。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般谨慎。

词语注释

宛:小的样子
翰飞:高飞(翰:hàn)
戾天:到达天空(戾:lì)
齐圣:聪明睿智(齐:zhāi)
温克:温和克制
螟蛉:一种昆虫的幼虫(螟蛉:míng líng)
蜾蠃:细腰蜂(蜾蠃:guǒ luǒ)
式穀:继承美德(穀:gǔ)
脊令:鹡鸰鸟(脊令:jí líng)
桑扈:一种小鸟(桑扈:sāng hù)
填寡:孤独无依(填:tián)
惴惴:恐惧不安的样子(惴:zhuì)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的西周王朝,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阵痛。《小雅·小宛》便诞生于这般风雨飘摇之际,犹如青铜器上斑驳的纹饰,镌刻着贵族士大夫对时代沉浮的深沉咏叹。

当周王室权威日渐式微,诸侯离心离德的社会现实,化作诗人眼中"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的意象。那振翅高飞的斑鸠,恰似失控的时局,令诗人夜不能寐地追忆"文武之治"的盛景。青铜酒器折射的光影里,"饮酒温克"的礼制规范与"壹醉日富"的放纵形成尖锐对比,礼乐文明的崩塌在觥筹交错间显露无遗。

诗人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生态寓言,隐喻着教育传承的危机。周代贵族教育体系逐渐瓦解的现实,促使他发出"教诲尔子,式穀似之"的急切呼唤。而"题彼脊令"四句展现的昼夜奔波之态,正是士阶层在乱世中维系家族传承的生动写照。那些"握粟出卜"的细节,透露着在"宜岸宜狱"的苛政下,连贵族都陷入困顿的末世图景。

末章"如履薄冰"的经典比喻,不仅是个体生存状态的描摹,更是整个统治阶层面对天命转移时的集体焦虑。透过这些凝结着忧患意识的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西周大夫在昏暗的青铜灯下,以刀笔在竹简上刻下对时代的警示,让三千年前的忧思穿越时空,至今仍在黄钟大吕间回响。

赏析

《小雅·小宛》以精微的意象群与深沉的情感张力,构筑了一幅周代士大夫忧时伤世的灵魂图景。诗中的"鸣鸠"意象尤为耐人寻味,《毛诗正义》解为"小鸠之卑飞",与后文"翰飞戾天"形成空间张力,既暗示诗人对先人德业的追慕,又透露出现实困境中的无力感。这种"飞鸟—天地"的意象结构,恰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言:"托物起兴,忧思深远"。

诗中情感呈现层递式深化。首章"明发不寐"化用《尚书》"坐以待旦"的典故,郑玄笺注指出这是"忧不能寐"的典型状态。二章通过"饮酒温克"与"壹醉日富"的对比,展现礼崩乐坏的社会焦虑。朱熹《诗集传》特别强调此章"深刺时人之无度",这种批判精神在"螟蛉有子"的喻象中得到延续——以蜾蠃养子的自然现象,隐喻教育传承的危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认为此乃"讽王政不修,教化不行"。

末三章的情感强度达到顶峰。"脊令"(鹡鸰)意象在《诗经》中多喻兄弟急难,此处"载飞载鸣"的动态描写,配合"夙兴夜寐"的生命状态,构成强烈的道德律动。最末章"如履薄冰"的经典比喻,孔颖达疏解为"恐坠之貌",钱钟书《管锥编》进一步阐发:"此非徒状谨慎之貌,实写危殆之境"。六个"如"字连用,形成震颤的修辞效果,使忧惧之情具象化为可触的生存体验。

全诗艺术手法上呈现"多重镜像"结构:鸣鸠、螟蛉、脊令、桑扈等动物意象构成自然界的投影;"先人—尔子—所生"形成代际链条;而"温恭人"的终极形象,则是诗人在乱世中树立的精神丰碑。这种"物—人—德"的三重映射,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感怀,升华为对文明存续的深刻思考。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所论:"乱世君子处危虑深,既伤家国,复忧教养,此诗可谓尽之矣。"

点评

名家点评

《小雅·小宛》一诗,以"宛彼鸣鸠"起兴,如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言:"开篇即见忧思之切,鸣鸠戾天之象,正衬诗人郁结于胸的世道悲怀。"其笔法之妙,在于将物候与心绪交织,鸠鸟振翅的鲜活画面下,暗涌着对先人的追念与现世的惶惑。

诗中"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喻,尤为历代评家称道。王夫之《诗经稗疏》评曰:"以虫蠃喻教化,看似俚俗而意极深婉。"这种以自然现象寄寓人伦教化的手法,恰如钱钟书所言:"《诗经》之伟大,正在于能用最朴素的意象,道破最幽微的世情。"(《管锥编》)

末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八字,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朱熹《诗集传》谓其:"状慎惧之态如在目前,非身历沧桑者不能道。"陈子展《诗经直解》更赞叹:"此非特个人惕厉之语,实乃周室士大夫面对礼崩乐坏时,集体精神之写照。冰上行走的意象,既具画面之美,复含哲理之深。"

全诗六章层层递进,从怀人到自警,从教化到忧时,正如近人闻一多《风诗类钞》所析:"由家族伦理推及社会担当,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此正《小雅》精神之典范。"诗中"温温恭人"与"惴惴小心"的君子形象,恰如月光穿透云翳,在乱世中勾勒出精神贵族的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