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采葛

2025年07月05日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佚名

译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那位采葛的人儿啊,一天不见,仿佛隔了三个月那么久!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那位采萧的人儿啊,一天不见,仿佛隔了三个秋天那么长!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那位采艾的人儿啊,一天不见,仿佛隔了三年那么漫长!

词语注释

葛(gé):一种蔓生植物,茎皮可织布。
萧(xiāo):一种蒿草,有香气,古代用于祭祀。
艾(ài):一种草本植物,有香气,可入药或用于灸疗。
三秋:三个秋天,指时间漫长;一说指三年。

创作背景

暮春的葛藤在《诗经·王风》中缠绕出绵长的思念,这首《采葛》诞生于周王室式微的春秋早期。彼时王畿之地礼崩乐坏,郑玄在《毛诗笺》中道出背景:"桓王失信,诸侯皆叛。"在这动荡年代里,采葛人的身影却成为最动人的诗行。

葛布是周人重要的衣料来源,《周礼·地官》载"掌葛"之官专门征收葛藤。女子们三三两两挎着荆筐,在溱洧河畔采集葛茎,水汽氤氲中,她们的劳作身影被诗人凝望成永恒的剪影。朱熹《诗集传》点明:"采葛所以为絺绤",而这份日常劳作,却因思念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三秋"之说尤见精妙,《孔疏》解为"九月三秋",但更可能是农事记忆的投射——从采葛的孟春到收萧的仲秋,三个重要农时被压缩进一日不见的煎熬。那采萧的女子或许正在举行祭祀,《礼记》载"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馨香缭绕中,等待更显漫长。

最末章的"三岁"将情感推向极致,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此为"积日成岁"的修辞。当采艾的身影出现在端午时节的阡陌上(《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等待已升华为超越物理时间的永恒咏叹。在这片被战争阴影笼罩的王畿,唯有思念如艾草般岁岁重生。

赏析

这首古老的歌谣以重章叠句的韵律,将思念之情推向层层叠起的高潮。"葛""萧""艾"三种植物的更迭并非简单换字,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赋其事以起兴也,葛所以为絺绤,萧所以供祭祀,艾所以疗疾,皆妇人采之。"三种寻常草木,暗含了生活劳作的日常图景,却因思念而蒙上惆怅色彩。

时间意象的递进堪称绝妙。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明代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赞叹:"由月而秋而岁,层层加码,如叠浪拍岸。"这种夸张手法被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称为"言情之至,不嫌其过"。看似违背常理的时间错位,恰如现代学者闻一多所言:"将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形成强烈反差,正是热恋中人特有的时间知觉。"

复沓结构中藏着精微变化。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特别指出:"'三秋'之妙,在于秋乃岁之半,较三月则倍,较三岁则半,分寸极准。"这种时间跨度的精心设计,使情感表达既有民歌的直白热烈,又具文人的细腻考量。

草木与时光的意象交织,构建出双重隐喻。现代学者程俊英认为:"采撷植物的动作暗示等待的漫长,而植物从葛(夏)到萧(秋)到艾(冬)的转换,暗合四季轮回的思念。"这种"草木光阴"的抒情方式,开创了中国诗歌"以景计时"的传统,为后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成语埋下伏笔。

全诗虽仅三十九字,却构建起宏大的情感张力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最是寻常口头语,道出人间第一等相思。"这种通过日常劳作表达炽热情感的艺术手法,成为《诗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美学典范的生动体现。

点评

《诗经·王风·采葛》以重章叠句之妙,将相思之情层层递进,终至惊心动魄之境。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中评曰:"由'三月'而'三秋',复由'三秋'而'三岁',层层递进,如春潮叠涌,终成滔天之势。"此语道尽诗作以时间夸张手法,将思念淬炼成永恒的艺术真谛。

近人钱钟书在《管锥编》中独具慧眼:"'三秋'之说,非独指时序,实乃心境之投影。一日之隔,而觉草木荣枯数度,此心理时间之于物理时间之悖反,正是情至深处之症候。"诗中"葛""萧""艾"三种植物,被历代注家赋予深意。宋人朱熹《诗集传》谓:"采葛以制絺綌,采萧以供祭祀,采艾以疗疾,皆妇人日常劳作之事。"然寻常物事因相思而蒙上忧郁光晕,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民国才女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虽论唐诗,其理可通此篇:"愈是朴拙的比喻,愈见情之炽烈。'三月''三秋''三岁'之递进,非文人藻绘,实乃赤子心声。"诗中三叠"一日不见",如心跳节律般执拗反复,终使时间维度在情感中崩塌重构。当代学者叶嘉莹曾以现象学视角解读:"当主体陷入思念,客观时间便被主观意识解构重组,这种时空错位感,正是中国抒情诗最精微的审美体验。"

全诗二十一字而涵天地,三章重叠却见乾坤。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于此篇可得印证——采葛采萧的日常劳作,反衬出内心翻涌的不寻常波澜,终成就这首穿越三千年的相思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