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葛藤在《诗经·王风》中缠绕出绵长的思念,这首《采葛》诞生于周王室式微的春秋早期。彼时王畿之地礼崩乐坏,郑玄在《毛诗笺》中道出背景:"桓王失信,诸侯皆叛。"在这动荡年代里,采葛人的身影却成为最动人的诗行。
葛布是周人重要的衣料来源,《周礼·地官》载"掌葛"之官专门征收葛藤。女子们三三两两挎着荆筐,在溱洧河畔采集葛茎,水汽氤氲中,她们的劳作身影被诗人凝望成永恒的剪影。朱熹《诗集传》点明:"采葛所以为絺绤",而这份日常劳作,却因思念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三秋"之说尤见精妙,《孔疏》解为"九月三秋",但更可能是农事记忆的投射——从采葛的孟春到收萧的仲秋,三个重要农时被压缩进一日不见的煎熬。那采萧的女子或许正在举行祭祀,《礼记》载"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馨香缭绕中,等待更显漫长。
最末章的"三岁"将情感推向极致,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此为"积日成岁"的修辞。当采艾的身影出现在端午时节的阡陌上(《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等待已升华为超越物理时间的永恒咏叹。在这片被战争阴影笼罩的王畿,唯有思念如艾草般岁岁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