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四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敬奠蘋藻,式罄虔襟。洁诚斯展,伫降灵歆。

佚名

译文

敬奠蘋藻
虔诚地献上水草祭品
式罄虔襟
竭尽我虔诚的心意
洁诚斯展
洁净的诚心在此展现
伫降灵歆
静候神灵降临享用

词语注释

蘋藻(pín zǎo):水草名,古代用作祭品
式罄(shì qìng):竭尽。式,语气助词;罄,用尽
虔襟(qián jīn):虔诚的胸怀
灵歆(líng xīn):神灵享用祭品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武后享清庙乐章十首·第四迎神创作背景

政治语境中的神圣乐章
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冬,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逐步构建以周代唐的政治神话。《享清庙乐章》十首即创作于这一时期,作为南郊祭天与太庙祀祖的配套乐章,其第四首《迎神》以"敬奠蘋藻"开篇,实为武周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文化符号。

礼乐制度与女性权威
在男性主导的祭祀传统中,武则天以女主身份主导清庙祭祀具有突破性意义。乐章中"洁诚斯展"的表述,既符合《礼记·祭统》"斋庄中正,所以交于神明"的规范,又暗含对女性主祭特殊性的辩护——通过极致虔诚(式罄虔襟)来弥补性别身份的非常规性。

文学意象的政治隐喻
"蘋藻"作为水祭植物的选用,呼应《诗经·召南·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牖下"的古老仪式,将武周革命与周代礼乐传统勾连。"伫降灵歆"中"灵"字双关,既指祖灵,亦暗喻"圣母神皇"自身获得的天命垂青,与当时流行的《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形成文本互文。

武周革命的前奏
此组乐章创作时间(约688-690年间)正值明堂建成、宝图现世等祥瑞频发阶段。《迎神》乐章肃穆简短的句式,实际承担着为"唐室告终、新周当兴"制造舆论的功能,其宗教仪式性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叙事。


(注:文中时间节点依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及敦煌遗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所载祥瑞纪年综合考订)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迎神为主题,通过简洁而庄重的语言,展现了古人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诗中"敬奠蘋藻"一句,以蘋藻这种洁净的水生植物作为祭品,象征着祭祀的纯洁与神圣,体现了古人对祭祀仪式的重视。蘋藻在古代常被用于祭祀,因其生长于清水之中,被视为洁净之物,此处用以表达祭祀者的虔诚之心。

"式罄虔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虔诚的情感,"式罄"意为竭尽,"虔襟"指虔诚的胸怀,合起来表达了祭祀者竭尽全心的虔诚态度。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天地自然的谦卑与感恩。

"洁诚斯展"一句,强调了洁净与真诚的展现。"洁"既指祭品的洁净,也指心灵的纯净;"诚"则是内心的真诚与笃信。这两者相结合,构成了祭祀的核心精神。古人认为,只有心怀纯洁与真诚,才能与神灵沟通,获得神灵的庇佑。

最后一句"伫降灵歆","伫"意为长久等待,"降灵歆"指神灵降临并享用祭品。这里流露出一种期待与盼望的情感,祭祀者静静地等待神灵的降临,希望自己的虔诚能够感动神灵,从而获得神灵的回应与赐福。这种情感既庄重又充满希望,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依赖与信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通过蘋藻、虔襟、洁诚等意象,构建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祭祀场景。诗中的情感层层递进,从虔诚的准备到真诚的展现,再到默默的等待,完整地呈现了祭祀迎神的过程。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求。

权威赏析认为,此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体现的祭祀文化,是古代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也极具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古人对神灵的虔诚与对生活的热忱。这种情感与意象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祭祀诗歌中的佳作。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武后《迎神》一章,虽止四句,而藻思虔忱毕现。'洁诚斯展'句尤见精诚格天之意,庙堂雅音中自含峻洁之气。"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短章肃穆,'伫降灵歆'四字,写尽祈神降鉴之态。武后以女主祀庙,而辞气庄重若此,足破'妇人不能成礼乐'之迂见。"

  3. 近代·龙榆生《唐宋词格律》
    "蘋藻为祀,虔襟为韵,质而不俚,简而能庄。后四字结句法,承汉魏乐府遗响,而气象已开盛唐。"

  4.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此章妙在'式罄'二字,虚字炼实,将仪式感化为心力投射。较之六朝郊庙绮靡,反得《诗经·颂》体之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