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鸡鸣

2025年07月05日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佚名

译文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公鸡已经喔喔啼叫,朝堂上该是挤满人了。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哪里是公鸡在叫,分明是苍蝇嗡嗡闹。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东方已经天色发亮,朝堂该是热闹非常。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哪里是东方放亮,是明月洒下的光芒。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虫儿嗡嗡飞,我愿与你同入梦乡。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朝会结束人们将散,可别让人对你埋怨。

词语注释

薨薨(hōng hōng):象声词,形容虫飞的声音。
无庶:同“庶无”,希望不要的意思。
憎(zēng):埋怨,厌恶。

创作背景

《诗经·齐风》中的《鸡鸣》以独特的对话体结构,勾勒出一幅先秦宫廷生活的生动剪影。据《毛诗序》载,此诗当作于齐哀公时期(约前9世纪),透过闺阁私语折射出诸侯早朝的政治生态。

当青铜时代的晨光漫过临淄城的雉堞,诗中"朝既盈矣"的记载与《周礼·春官》"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的典章制度遥相呼应。周代宫廷专设"鸡人"报晓,而诗中女子以"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的娇嗔,恰印证了《汉书·礼仪志》"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朝"的严苛早朝制度。

那"月出之光"的婉转譬喻,暗合《齐物论》"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的哲学意境。青铜爵中晃动的残月,与廊下渐歇的虫鸣("虫飞薨薨"),共同构成《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朝"前的朦胧光影。结尾"无庶予子憎"的叮咛,透露着《左传》"晏子朝,乘敝车"所载齐国士大夫勤政的传统。

这首诞生于姜齐盛世的小诗,以锦衾间的温存絮语,无意间镌刻下宗周礼乐文明在东方诸侯国的生动实践。那穿越三千年依然清晰的鸡鸣声,恰似青铜编钟的残响,在《诗经》的竹简上荡起永恒的涟漪。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鸡鸣声穿透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庭院。这简单的啼叫,却承载着千年的诗意与情感。《鸡鸣》以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晨景,更在其中寄托了复杂的人情世故。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开篇便以鸡鸣报晓的意象,暗示时光流逝、晨光将至。但紧接着的转折令人玩味:"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听觉的错觉,将苍蝇的嗡嗡声误作鸡鸣,既展现了黎明时分的朦胧感,又暗含了不愿面对现实的微妙心理。正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言:"此诗妙在将寻常景物写得曲折有致,于平淡中见奇崛。"

第二段"东方明矣"四句,继续运用这种错觉手法。明明是月光,却误认为曙光,这种视觉的混淆,生动表现了诗中人物贪恋梦境、不愿醒来的矛盾心态。明代文学家钟惺在《诗归》中评点道:"以月光为曙光,写尽慵懒之态,而情致宛然。"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简单的晨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虫飞薨薨"一句尤为精妙。薨薨形容虫飞之声,既营造出黎明时分的环境氛围,又暗示了时光飞逝的紧迫感。而"甘与子同梦"则直抒胸臆,表达了宁愿与爱人共处梦境也不愿面对现实的深情。这种情感的真挚,让千百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同身受。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赞叹:"'甘与子同梦'五字,写尽儿女情长,而毫无脂粉气。"

结尾"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转折含蓄,表面是劝对方离去以免招人非议,实则暗含不舍之情。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正是《诗经》"温柔敦厚"风格的典型体现。现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分析此诗时指出:"《鸡鸣》之妙,在于将礼教约束与情感冲动之间的矛盾,通过晨起的小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以鸡鸣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苍蝇声、月光、飞虫...这些平常物象在诗人的笔下,都成为了情感的载体。诗中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心理刻画,将一对恋人晨起时分的缠绵与矛盾展现得入木三分。这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

点评

名家点评

《诗经·齐风》中这首《鸡鸣》,以夫妇晨起对话为引,实则暗含政治讽喻之深意。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曰:"此诗妙在借闺房琐语,发朝廷隐忧。鸡鸣蝇声之辨,非止床笫私言,实乃君臣大义。"其笔法之婉转,令人击节。

艺术特色有三:

  1. 以声衬静
    钱钟书《管锥编》指出:"'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以细微反衬天将晓之寂静,较王维'月出惊山鸟'更早千年得动静相生之妙。"

  2. 时空叠印
    闻一多《风诗类钞》赞叹:"东方既明与月出之光交织,如蒙太奇镜头,使黎明时分的光影流动具象可触。此等时空处理,开后世'窗含西岭千秋雪'之先河。"

  3. 讽喻双关
    朱熹《诗集传》点破:"'甘与子同梦'句,表面伉俪情浓,实则讽喻君臣耽于逸乐。如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俱得《离骚》'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之遗韵。"

末句"无庶予子憎"尤见匠心。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看似嗔怪,实含规劝,较之《楚辞》'怨灵修之浩荡',更得温柔敦厚之旨。"此诗遂成后世"讽谏诗"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