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菱曲

2025年07月05日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还。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
方冬水物穷,又欲休山樊。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

光羲

译文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
浑浊的水中菱叶肥硕,清澈的水里菱叶鲜嫩
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
秉持道义不涉足浊流,志士常吐露忧患之言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
潮水淹没太湖沼泽,积水浸透云梦大泽的田野
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还
清晨随北风出发,日暮追南风归来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
河口遍布渔家,热情邀我停船靠岸
饭稻以终日,羹莼将永年
终日以稻米为食,莼菜羹中寄托长久的期盼
方冬水物穷,又欲休山樊
正当冬季水产匮乏,又想去山野休憩
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
全家相伴相随,最珍贵的是没有忧患

词语注释

具区:古代太湖的别称
薮(sǒu):水草茂密的沼泽
潦(lǎo):积水
云梦:古代著名大泽,位于楚地
莼(chún):莼菜,水生植物,嫩叶可食
山樊:山野的篱笆,代指山林隐居处

创作背景

关于《采菱曲》的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文坛,江淹以"拟古"之名重构乐府遗音,其《相和歌辞·采菱曲》正是这一时期文人拟乐府的典范之作。此诗表面吟咏江南采菱风物,内里却浸透着六朝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处世哲学。

历史语境中的诗性表达

诗中"浊水"与"清水"之辨,暗合《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的典故。梁武帝时期,门阀政治渐显颓势,士人阶层面临"浊世不可庄语"的困境。"义不游浊水"五字,恰如《世说新语》所载魏晋名士的孤傲,将采菱劳动升华为精神清洁的隐喻。

地理意象的双重投射

"具区薮"(太湖)、"云梦田"的并置颇具深意。据《吴越春秋》载,太湖流域自古为菱角丰产之地,而云梦泽在《汉书·地理志》中则是楚文化象征。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将江南水乡实景与楚辞传统中的放逐意象熔铸一体,形成"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还"的飘摇感。

渔隐主题的时代变奏

"浦口多渔家"至"羹莼将永年"数句,可见《晋书·张翰传》"莼鲈之思"的遗韵。但较之东晋名士的任性洒脱,此诗更显系统性隐逸构思。"方冬水物穷"对应"休山樊",暗用《诗经·七月》"昼尔于茅"的农耕时序,构建出"尽室相随"的理想栖居模式,折射出梁代士族对庄园经济的依赖。

乐府传统的文人化改造

《乐府诗集》载《采菱曲》本属"清商曲辞",多写男女情爱。江淹此作却以《楚辞》"苦言"入乐府,将汉魏风骨与南朝绮丽相结合。末句"无忧患"三字,既似《庄子·天地》"至乐无乐"的哲思,又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的达观,展现南北朝后期文人调和儒道的思想趋向。

赏析

菱叶在浊水中肥硕,在清水中鲜嫩,诗人却"义不游浊水",这种鲜明的意象对比暗含了品格高洁的象征。正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所言:"清水浊水之辨,实为君子处世之道",菱叶的生存状态成为志士人格的投射。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的壮阔景象,与"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还"的飘摇形成时空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将地理意象与人生轨迹完美融合"的手法,认为渔舟的漂泊暗示着诗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浦口渔家的烟火气最是动人。"饭稻""羹莼"的日常饮食,被赋予"永年"的永恒意义。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莼羹稻饭的朴素描写,实则是将隐逸生活诗化为精神桃源"。这种生活美学,与陶渊明"园蔬有余滋"的意境遥相呼应。

结尾"尽室相随从"的温暖图景,解构了传统隐逸诗的孤绝感。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价道:"将家庭伦理纳入隐逸主题,使超脱世俗的追求获得了人间的温度"。水物穷尽的冬季与山樊栖息的转换,最终升华为"无忧患"的生命境界,这正是六朝文人追求的精神至境。

点评

菱歌幽处见风骨,一曲清浊说平生。《采菱曲》以水喻世,菱叶为心,南朝文士的孤高与彷徨尽付烟波。

**王夫之《古诗评选》**云:"'义不游浊水'五字,扛鼎之力。鲍参军(照)此作,以菱叶自况,清水浊水之辨,正是君子小人泾渭。"浊水肥而清水鲜,志士择洁而居,然"苦言"二字又道尽坚守之艰。

**沈德潜《古诗源》**评其章法:"'潮没''潦深'忽开壮阔,具区、云梦非实指,乃喻宦海沉浮。北风南风相逐,似见人生飘转。"渔家相邀、稻莼为食的闲适,恰与首章苦志形成张力,显诗人"处江湖而怀冰炭"的矛盾。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独赏末章:"'方冬水物穷'一转,由菱及人,由物候及心境。'尽室相随'非遁世之乐,实是'无忧'难求的怅叹。"鲍照以采菱人自喻,将寒士的生存智慧写得如菱角般棱角分明又沉潜水中。

陆时雍《诗镜总论》谓之:"清音瘦骨,似菱叶出水时带霜痕。"此曲之妙,正在清水浊水间那一缕不肯随波的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