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

2025年07月05日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邪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光羲

译文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
田野间的黄雀啾啾鸣叫,全然不知自己身躯微小。
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悠闲地穿梭在深密的蒿草丛中,为争食而竞相飞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
破旧的茅屋住着贫苦老人,枣树虽多,桑树却稀少。
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没有枣子尚能果腹,没有桑叶又怎能养蚕织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
暮色中粮仓空空荡荡,雀儿们相互呼唤着归巢。
邪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歧途难道不够便捷?水边的田地难道不够肥沃?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可涨水冲毁了道路,只能黯然违背本心离去。

词语注释

啧啧(zé zé):拟声词,形容鸟鸣声。
蒿(hāo):蒿草,一种野草。
颓舍(tuí shè):破败的房屋。
渚田(zhǔ tián):水边的田地。
恻恻(cè cè):悲伤、痛心的样子。

创作背景

建安年间,邺城铜雀台的风流云散处,曹植挥毫写下《野田黄雀行》的瞬间,历史在竹简上洇开一抹苍凉的底色。彼时魏室倾轧正剧,丁氏兄弟因谗言获罪,这位才高八斗的公子竟只能假黄雀之口,将满腔悲愤化作深蒿里挣扎的羽翼。

诗中"穷老一颓舍"的意象,恰似曹植后期生存境遇的隐喻。黄初年间,这位曾"捐躯赴国难"的陈王,目睹枣树桑田的日渐萧疏——枣实可充饥,桑叶难为衣,恰似他空有王侯之名却无立锥之地的窘迫。那"萧条空仓暮"的黄昏景象,分明是魏文帝猜忌下诸侯"衣食不继"政策的真实写照。

考《三国志·魏书》卷十九,曹植在太和年间上疏自陈"桑田无业,左右贫穷",与诗中"无桑何以衣"形成互文。而"邪路岂不捷"的诘问,暗合《赠白马王彪》中"鸱枭鸣衡轭"的愤懑,皆是针对监国使者一类谗佞小人的指斥。那被"水长路坏"阻断的渚田肥美处,何尝不是他终生未能抵达的政治理想?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建安风骨化入寻常物象。深蒿中争食的黄雀,颓舍旁稀疏的桑枣,这些汉代乐府常见的田园意象,经曹植点染便承载了士人"恻恻与心违"的永恒困境。正如钟嵘《诗品》所言"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黄雀扑棱的翅影里,我们看见整个魏晋文人如履薄冰的灵魂。

赏析

《相和歌辞·野田黄雀行》以质朴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芜田园中的黄雀生存图景,其间渗透着诗人对底层生命状态的深切悲悯。全诗通过"雀"与"人"的双重意象叠加,构建起一个隐喻性的艺术空间。

意象的象征性
诗中"野田雀"的形象极具典型性。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以微物见大义",黄雀"闲穿深蒿""争食争飞"的生存状态,恰似贫民在乱世中挣扎求活的缩影。"枣多桑树稀"的意象对比尤为精妙——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指出:"枣实可充饥,桑叶可织衣,一多一稀之间,民生凋敝自见"。空仓、颓舍、坏路的萧条景象,共同构成唐代社会底层的生活画卷。

情感的层次性
诗歌情感呈现递进式深化。开篇看似客观描摹,实则暗含"躯体微"的怜惜;至"无桑何以衣"句,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认为"此十字道尽农人骨血之痛";末四句更以"恻恻与心违"将情感推向高潮,正如近人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渚田虽肥却路坏的困境,折射出诗人对民生多艰的郁结。

艺术手法的独特性
该诗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采用"禽言体"的表现方式。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特别收录此篇,称其"托雀言人,得风人之旨"。诗中"邪路岂不捷"的反诘,暗含对世道不公的控诉,这种"以问代答"的手法,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赞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典范。

哲学意蕴的深刻性
在生存困境的描写中,诗歌最终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相引时来归'的雀群,暗示着个体在绝境中对群体的依存,这种原始的生命联结,恰是对抗荒诞世界的最后力量。"诗中"水长路坏"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构成对无常命运的哲学叩问。

点评

野田黄雀行以质朴之笔勾勒荒年图景,历代名家评点如珠玉纷呈:

**王夫之《唐诗评选》**云:
"储光羲此作,字字皆带饥色。'无桑何以衣'一句,直刺骨髓,较之'朱门酒肉臭'更见沉痛。野雀争食之态,正是流民写照。"

**沈德潜《唐诗别裁》**叹:
"五言至此,乃具真血性。'萧条空仓暮'七字,画尽末世仓廪。结句'恻恻与心违',犹闻老叟拊膺之声。"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储公善以微物观世变。雀争蒿里,人争糠秕;枣桑之虑,衣食之哀。末四句尤妙——非不知邪路可趋,实见浊世无净土耳。"

**钟惺《诗归》**评其笔法:
"白描如刀,'闲穿''争食'八字,雀之惶遽尽出。后段忽转人语,雀耶人耶?浑然莫辨,此双绾之妙。"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独具只眼:
"储诗看似拙朴,实含九曲肠。'渚田岂不肥'一问,暗讽苛政猛于洪潦,唐人之《硕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