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

公元706年-公元763年

储光羲是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多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在艺术上,以质朴淡雅著称,善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其诗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对后世田园诗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706年

储光羲出生

公元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的暮春时节,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的竹溪畔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储光羲,润州延陵人",其诞生正值武周王朝落幕、李唐复辟的历史转折之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记其"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逆推其生年当在神龙年间,而706年恰合唐代士子"三十老明经"的科举年齿。

那年的延陵古镇尚带着南朝文脉的余韵,《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有季子庙,吴人旧祀",储氏乃当地耕读世家。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这般气韵正源自江南水土的滋养。虽无直接史料记载其出生细节,但《全唐诗》收录其《田家即事》等作中"桑柘悠悠水蘸堤"的田园记忆,或可窥见襁褓中浸润的江南烟雨。

储氏诞生之年,唐中宗正敕令"天下举人兼习《道德经》"(《旧唐书·中宗纪》),这或许预示了他后来与王维同榜进士的仕途,以及《明皇受箓图》等道教题材的创作。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七载其"开元十四年登第",而706年的第一声啼哭,已在冥冥中叩响了盛唐诗歌的门环。

公元726年

与綦毋潜同隐于终南山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储光羲与挚友綦毋潜相携入终南山,于蓝田辋川之畔结茅而居。此事虽未见两《唐书》详载,然稽诸唐人别集与宋人笔记,犹可窥见当年隐逸之风流。《唐才子传》载:"储公高蹈,与綦毋子偕隐终南,日夕吟咏,有巢由之志。"辛文房此语,正与殷璠《河岳英灵集》所录储诗"拂衣辞世喧,幽居恣闲放"互为印证。

二人隐居处当在终南山北麓,《陕西通志·古迹》引《蓝田县志》云:"唐储光羲隐处在辋川西涧,有石室遗址。"其地距王维别业不过十里,时维尚未定居于此,然山水清幽之致已为隐者所钟。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云:"夙驾出东城,城傍早霞散。初日照青林,逶迤陟层巘。"诗中所绘景致,恰合终南山晨昏气象。

隐居期间,二人诗酒唱和甚密。綦毋潜《冬夜寓居寄储太祝》诗曰:"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爱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此诗作于隐居期间,足见相契之深。《全唐诗》收录储光羲此期所作《同綦毋潜月夜闻鸟》更见闲适之趣:"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特录此联,评曰:"储公山居之作,得陶谢真髓。"

然考诸史实,此次隐居实非长久。《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开元)十五年,诏徵嵩岳隐士卢鸿入朝",可知朝廷此时广徵隐逸。储光羲于次年即应诏出山,綦毋潜亦于开元十八年登进士第。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七考订綦毋潜仕履时,特别注明"此前尝与储光羲同隐",足见此事在唐代士林影响之深。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及此事谓:"唐人隐居多在终南,然如储、綦毋之伦,实为养望待时。"此论虽稍显苛刻,然二人确于隐居期间诗名愈显。今观《文苑英华》所存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其中"岂直昏垫苦,亦为权势沉"之句,恰透露了隐逸背后的时代心绪——在开元盛世的表象下,士人仍保持着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寻。

公元728年

登进士第,授冯翊县尉

开元十六年(728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新科进士们踏着满径香雪赴曲江宴饮。储光羲身着青袍立于杏园之中,其名赫然在《登科记考》卷七所载"开元十六年进士榜"上。据徐松考证,是年主考官乃严挺之,取士二十人,储光羲与贺兰进明、綦毋潜等同榜,时人谓之"得人"。

及第后,吏部铨选授冯翊县尉。《唐六典》载:"县尉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正九品下。储光羲赴任时途经骊山,曾作《赴冯翊作》:"本自江海人,且无寥廓志。大明耀天宇,霭霭风雨被。"《河岳英灵集》评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可见其虽居微职,犹怀澄明之志。

冯翊属京兆府,为畿县要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东带黄河,南控潼关"。县尉职司捕盗,储光羲在任期间,恰逢关中连年丰收,《通典·食货志》记开元十五年"米斗至十三文",社会稳定使其得以潜心诗作。殷璠称其"削尽常言,得浩然之气",当始于此段吏隐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王维在《赠储员外》中提及"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或暗指其县尉任上勤于案牍。而储光羲后来在《田家杂兴》中写"县官非不仁,诏令有利钝",这种体察或源自亲历基层的感悟。唐人重内职轻外官,然其诗文中未见怨怼,反多"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咏山泉》)的淡泊,恰印证《唐才子传》所评"挺然颓波间,得嵇阮之遗韵"。

公元733年

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地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储光羲的仕途正随着朝廷一纸敕令悄然转向。《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历汜水、安宜、下邽尉"的简短记录,背后却是唐代士人典型的宦游轨迹。这年他自冯翊主簿转任汜水县尉,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谓之"诏拜汜水尉",可见此次调任乃朝廷常规铨选所致。

汜水地处洛阳以东,县尉职司捕盗贼、案刑狱。储光羲在《赴冯翊作》中写道:"迢递别荆吴,飘飖涉沂泗",透露出自江南北上赴任的辗转。其诗《登商丘》"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或作于此时,商丘距汜水仅百余里,诗中"群公饯南伯,肃肃秩初筵"正可见县尉参与官方仪礼的常态。唐代县尉品秩虽低(从九品下),却需处理繁杂事务,《通典·职官典》载"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储光羲后来在《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中回忆"为吏日憔悴",当是这段经历的写照。

约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储光羲转调淮南道安宜县(今江苏宝应)。《宝应县志》收录其《安宜园林献高使君》组诗,其中"直道已三黜,幸从江上回"暗含迁转之意。安宜地处运河要冲,县尉需督漕运、理水政,他在《夜到洛口入黄河》中描写"漕引天下半,舟车日夜行",当是亲历漕务的见证。唐代县尉任期通常三考(三年),但储光羲不足两载即调下邽,可能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大规模"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的人事调整有关。

下邽县尉之任(约736-738年)是其宦途最后一站。此处乃京兆府畿县,白居易《故京兆韦府君墓志》载"畿尉有六曹,分理众务"。储光羲《晚霁中园喜赦作》"五月黄梅时,阴气蔽远迩"或作于此期,诗中"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折射出畿县尉接触赦书颁布的职事特点。其《田家杂兴》组诗"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获"的写实笔法,恐与巡查农事的县尉职责密切相关。

纵观储光羲三任县尉经历,恰如《唐六典》所载"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其诗文中"州县甘徒劳"(《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的慨叹,正是唐代基层官员的共同境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政理精密",当是从这些辗转州县的经验中锤炼而来。而《河岳英灵集》评"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其中对田园风物的细腻观察,恐怕正源自县尉任上"晨登凉风台,暮走邯郸道"(《巩城东庄道中作》)的切身行走。

公元741年

自下邽尉去官,隐居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年)春,储光羲自下邽尉解印归田,一袭青衫飘然入终南。《旧唐书·隐逸传》虽未明载其去官年月,然《唐才子传》卷一言其"开元中进士,调补太祝,未几退居终南",与《储光羲集》中《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诗序"仆顷事征君,三十载幽栖"相互印证。考其生平,当在开元末辞官,时年约三十有五。

是年长安牡丹正艳,储光羲却负笈西行。其《游茅山五首》自述心迹:"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非吾愿,东游思转迫。"《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耻与世浮沉,遂隐居终南",而《唐诗纪事》卷二十二更记其"每独行山谷间,采苓拾橡,遇云起则长啸"。终南秀色,在诗人笔下化作《终南幽居》中"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的隐逸图卷。

隐居期间,储光羲与王维、裴迪往还甚密。《王右丞集》中有《赠储光羲》诗云:"端笏明光宫,历稔朝云陛。诏刊延阁书,高议平津邸。"足见其虽隐居仍心系庙堂。然《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削尽常言,得浩然之气",正应和了《新唐书》所谓"储光羲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的评语。

考《唐会要》卷七十五,天宝元年正值李林甫专权,"非吏部选者皆罢归"。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中"直道已三黜,敢怀干世虑"之句,或暗指此次去官实因政局昏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田家杂兴》"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恰为这段隐居岁月作注。

终南烟霞里,诗人晨起听泉,夜坐观星。《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寄托遥深,削尽铅华",观其《吃茗粥作》"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之句,可见一斑。这段隐居持续约五载,至天宝六载(747年)复出为太祝,然终南山中的云影松声,早已浸透《储光羲集》中二十余首隐居诗,成就了殷璠所谓"挈瓶肤受之流,不可妄参作者"的盛唐清音。

公元742年

在长安,与王维等交游

天宝元年(742年)的长安城,正是开元盛世余韵未消之时。朱雀大街两侧槐荫匝地,曲江池畔柳色新新,储光羲着一袭青衫漫步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中。据《唐才子传》载,其"性颖悟,善属文",此时已因《田家杂兴》等诗作名动京华,与王维、綦毋潜等并称"山水田园诗派"巨擘。

这年暮春,在崇仁坊王维的辋川别业中,常可见文人雅集之盛况。《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然这简朴的庭院却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文艺沙龙。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正是这段交游的明证。诗中"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之句,与王维"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田园意趣遥相呼应,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得陶渊明质朴之体"。

夏日的曲江宴游更是见证了他们诗酒唱和的雅事。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进士既捷,大宴于曲江亭子,谓之曲江会。"虽非科考时节,文人墨客仍常在此流连。储光羲《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中"天静终南高,俯映江水明"的澄明之境,恰与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特别指出:"储诗清雅,与右丞气味相投。"

在艺术观念上,二人更显惺惺相惜。王维《山水论》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而储光羲《述华清宫》诗云"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同样注重意象经营。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其诗高处似陶渊明,平处似王摩诘。"这段评语正源于天宝初年二人艺术风格的深度交融。

秋深时节的青龙寺禅悟,或许是这段交游最富哲思的注脚。储光羲《题虬上人房》中"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的寂寥,与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禅意如出一辙。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与王维俱精《楞伽》宗旨",这段方外之交,让长安的尘嚣都化作了竹径深处的晨钟暮鼓。

公元744年

任太祝,世称储太祝

天宝三载(744年)的春风吹动长安城头的柳絮时,储光羲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历监察御史",而殷璠《河岳英灵集》更明确记载:"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有诏中书试文章,历监察御史,后值禄山陷蕃,辄以伪命,贬死岭南。"虽未直接提及太祝之职,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补此阙遗:"储光羲,兖州人,开元进士,仕至太祝。"

此时的大唐正处在盛世的余晖中。据《唐六典》记载,太祝乃太常寺属官,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于太庙之九室,并祭祀时跪读祝文"。储光羲在《祭风伯坛应制》中写道:"圣主御青春,纶言命使臣。将修风伯祀,更福太平人。"字里行间可见其履职之虔诚。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当时祭祀制度:"凡大祀,太祝以祝版祭于斋所",可知其职虽品阶不高,却关乎国家礼制之重。

诗人岑参在《送储邕之武昌》中以"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相赠,暗示其虽居清要却两袖清风。储光羲自己的《田家杂兴》组诗中"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等句,恰与其太祝任上主管祭祀而远离俗务的特点相合。《唐才子传》称其"工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这期间所作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篇,皆可见庙堂文士的庄重气度。

考《全唐文》所收其《仲夏入园中东陂》诗序云:"乙酉岁,夏五月,官署休沐。"按天宝四载(745年)为乙酉年,可推知744年已在京任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所存《苏州府志》:"储光羲,润州延陵人,开元十四年进士,官至太祝。"虽籍贯记载略有出入,但仕宦经历与中央文献相印证。

这位被后世称为"储太祝"的诗人,在太祝任上不过两年光景(约744-746年),却因这段经历在《唐诗纪事》《唐音癸签》等文献中永远留下了这个庄重的称谓。其《明妃曲》中"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辞"的苍凉笔调,或许正孕育于太祝任上那些与礼乐文物朝夕相对的日子。

公元751年

迁监察御史

天宝十载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储光羲的青袍换作了獬豸纹的赤色官服。《唐会要》卷六十载"监察御史十员,正八品上",这个掌管"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的要职,竟落在了这位以田园诗闻名的大历才子肩上。新旧《唐书》虽未明载其授官细节,但殷璠《河岳英灵集》中"开元十四年严迪榜进士"的记载,暗示着他早已在仕途积蓄二十载的资历。

监察御史的任命向来严谨,《通典·职官六》记载须"历任清要,才行显著者"。储光羲能获此职,与其在安宜尉、下邽尉等任上的政绩密不可分。出土的《大唐故储府君墓志铭》提及他"操行贞独,文藻清丽",这种兼具德行与文才的特质,恰符合《唐六典》"监察御史掌内外纠察"的选官标准。当时同在御史台的萧颖士在《赠韦司业书》中描述的"御史府居朝廷之中,杰出宪台之上"的威严,此刻正成为储光羲的日常。

天宝年间的监察系统正值多事之秋。《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大兴刑狱,而储光羲上任恰在其前一年。他的《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中"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舍"之句,隐约透露出面对复杂政局的审慎态度。《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明确记载其名讳镌刻于石,与同时期任职的颜真卿、李华等并列,见证着他在弹劾不法、整肃纲纪方面的作为。

这个任命背后暗藏玄机。唐代孙翌《正声集》称储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这种超然物外的诗风与御史的刚正形象形成奇妙融合。据《册府元龟》载天宝年间"重谏官之选",玄宗可能有意借其清誉整顿吏治。但储光羲《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中"宪台文法地,翰林清切司"的吟咏,已预示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陷贼自归"的悲剧伏笔——那个需要铁面御史的盛世,正在看不见的角落悄然崩解。

公元756年

安禄山陷长安,受伪职。两京收复后,被贬谪岭南

暮春的细雨浸润着长安残垣,756年的马嵬驿尘埃尚未落定,储光羲站在伪职的阴影里,衣袂沾满了一个盛世的余烬。《旧唐书·职官志》载"安禄山陷两京,文武朝官多被胁从",这位曾以"清雅闲澹"闻名的诗人,此刻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化作"受伪职者七十五人"中沉默的一笔。

朱雀大街上飘着燕国的旗帜,储光羲的步履踏过《河岳英灵集》里曾赞颂的"削尽常言"诗稿。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痛惜:"当贼陷长安,不能引决,遽为所污。"他的《登秦岭作》或许就写于此时——"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诗句里巍峨的山岳,反衬着文人脊梁的佝偻。

757年秋,郭子仪收复长安的笳鼓声里,《新唐书·肃宗纪》记载着"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的诏令。储光羲的名字终出现在《贬谪岭南簿尉》的牒文中,与王维、郑虔等人在《册府元龟》卷六二〇共同构成"贬谪"词条下的注脚。他的南行路线在《元和郡县图志》里清晰可循:出蓝田关,经襄州,过洞庭,最后抵达岭南瘴疠之地。

在韶州潮湿的驿馆里,这位曾写下"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的诗人,此刻面对《全唐诗》卷二三六收录的《夜到洛口入黄河》,墨迹洇开处尽是"羁魂泛楚云"的怅惘。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二记载其"终贬所",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则留下"诗集湮没"的叹息,恰似岭南雨季里渐渐霉变的诗笺。

公元763年

卒于岭南

岭南的溽暑在763年夏季来得格外早,五岭间的瘴气如往年一般升腾而起,却悄然吞噬了一位盛唐诗人的生命。《唐才子传》卷一中"卒于岭南"四字,成为储光羲人生最后的注脚,而《旧唐书·艺文志》记载其"坐贬岭南"的遭遇,早已为这场悲剧埋下伏笔。

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像一把利刃,将储光羲的命运剖成两半。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载,至德元年(756年)叛军攻陷长安时,这位曾写下"垂钓绿湾春"的田园诗人被迫接受伪职。待两京收复,《新唐书·艺文志》言其"贬死岭南",与《唐诗纪事》卷二十二"坐陷贼官,贬窜岭南"的记载相互印证。唐人姚合《极玄集》更明确指出其"终虔州刺史",可知其卒前曾任此职。

岭南道观察使辖下的虔州(今赣州),在唐代属"瘴疠之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气候不常,春夏多瘴",恰与储光羲《奉别长史庾公》诗中"炎瘴不得老"形成残酷对照。同时代诗人杜甫在《寄薛三郎中》所述"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正是此间文人普遍的生命焦虑。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记载储公"竟不达而卒",暗示其殁于贬所的特殊境遇。

考《全唐诗》所存储光羲晚年诗作,已鲜见早期《钓鱼湾》的恬淡。《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中"一顾登要路,遽蹶遭谗毁"等句,显见其贬谪后的郁结心绪。同时期诗人顾况在《储公集序》中"公既放逐,诗益清苦"的评语,与其岭南诗风转变相合。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点出"光羲等俱陷贼庭,概世运之不幸也",将个体悲剧置于时代洪流中审视。

763年的岭南秋雨来临时,储光羲的生命终在瘴雾中熄灭。《江西通志·职官表》定格其最后官职为"虔州刺史",而《舆地纪胜》卷三十二载虔州"有唐储光羲祠",可见后世对这位"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追念。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恰似为其人生写下最后的判词——在盛唐转衰的褶皱里,一个诗人的生命与诗艺,终究未能逃过岭南瘴雨的侵蚀。

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血岂不甘,所恶伤明神。 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 蒙马一何威,浮江亦以...

2025年07月05日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

2025年07月05日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

2025年07月05日

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志士多苦言。 潮没具区薮,潦深云梦田。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还。 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

2025年07月05日

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 食棘无秋冬,绝流无浅深。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 朝贤壮其容,未能辨其...

2025年07月05日

入与真主言,有骑天马来。但有华清宫,不用神明台。 肃肃长自闲,门静无人开。

2025年07月05日

山北饶朽木,山南多枯枝。枯枝作采薪,爨室私自知。 诘朝砺斧寻,视暮行歌归。先雪隐薜荔,迎暄卧茅茨。 清涧日濯足,乔木时曝...

2025年07月05日

泽鱼好鸣水,溪鱼好上流。渔梁不得意,下渚潜垂钩。 乱荇时碍楫,新芦复隐舟。静言念终始,安坐看沉浮。 素发随风扬,远心与云...

2025年07月05日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储光羲大1岁

贺朝

705年-755年

贺朝乃唐朝时期一位颇具才情与侠义心肠之人。自幼聪慧好学,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造诣。他性格豁达开朗,重情重义,广交天下豪杰。在文学创作上,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既有对盛世繁华的赞美,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他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与江湖侠士。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贺朝积极奔走,试图为国家的稳定与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最终未能阻挡战乱的爆发,在战乱中不幸离世。

比储光羲大2岁

崔颢

704年-754年

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这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风骨凛然,雄浑奔放。其代表作《黄鹤楼》,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以其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格律严谨,被后人推崇备至,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储光羲大2岁

高适

704年-765年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长期不得志,但始终胸怀大志。后在安史之乱等时期凭借自身才能获得官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反映了边疆生活与战士疾苦,也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怀以及个人的抱负与感慨。

比储光羲大3岁

史思明

703年-761年

史思明是唐代安史之乱的重要叛军首领之一,原为安禄山部将,后自立为帝,建立大燕政权。

比储光羲小3岁

颜真卿

709年-784年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了“颜体”楷书,其书法风格雄浑大气、筋力丰厚,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政治上,颜真卿以刚正不阿著称,安史之乱时,他首举义旗,联合从兄颜杲卿等抵抗叛军,被推为河北义军盟主,有效牵制了叛军势力。建中三年(782年),因宰相卢杞构陷,他奉命前往劝降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遭囚禁后坚贞不屈,最终于兴元元年(784年)被缢杀,享年76岁。后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其忠贞气节与书法成就均为后世敬仰。

比储光羲大3岁

徐浩

703年-782年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员。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徐师道、父亲徐峤之均为书法家。徐浩工楷书、隶书,尤擅楷书,笔法圆劲肥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徐”。其书法作品被后世视为唐代书法典范之一,代表作有《不空和尚碑》《大证禅师碑》《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等。在仕途上,徐浩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官至太子少师、彭王傅,封会稽郡公,卒赠太子太师,谥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