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楚国巫山秀,清猿日夜啼。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
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阳台归路直,不畏向家迷。

方平

译文

楚国巫山秀
楚国的巫山秀丽非凡
清猿日夜啼
猿猴清亮的啼声日夜不断
万重春树合
万千春树层层叠叠连成一片
十二碧峰齐
十二座青翠的山峰巍然并立
峡出朝云下
峡谷中晨云低垂
江来暮雨西
江水奔流伴着西边的暮雨
阳台归路直
从阳台望去归家的路笔直
不畏向家迷
不再担心会在回家时迷路

词语注释

鼓吹曲辞:古代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巫山:位于今重庆、湖北交界处的名山
清猿:指猿猴,因其叫声清亮而得名
十二碧峰:巫山著名的十二座山峰
阳台:此处指巫山神女峰上的平台,非现代建筑阳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当巴山楚水浸润在朦胧烟雨中,李白的《巫山高》便从这片氤氲的山水间生长而出。诗人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巫山十二峰的奇绝景象——"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将南朝乐府旧题注入了盛唐气象的雄浑魂魄。

考《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中的《巫山高》本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自刘宋时期的虞羲始,历代文人多借楚襄王会神女典故抒写艳情。而太白此作独辟蹊径,据《唐才子传》载,其创作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漫游途中。诗人伫立三峡舟头,但见朝云暮雨缠绕峰峦,清猿哀鸣穿透叠嶂,遂以"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的工对,将宋玉《高唐赋》的绮丽想象化为实景。

诗中"阳台归路直"暗用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却以"不畏向家迷"的磊落之语,将传统游仙主题转向羁旅情怀。正如《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所云,此作"不沾沾摹拟古调,而自合于古",在乐府旧题中注入山水纪行的新鲜血脉,恰似巫山云雨,既承楚辞遗韵,又带盛唐清音。

赏析

这首《巫山高》以简净笔墨勾勒出楚地巫山的灵秀奇绝,通篇弥漫着空灵缥缈的山水意境与含蓄深沉的情感脉动。诗人通过多重视觉与听觉意象的叠合,构建出立体化的巫山神韵。

"清猿日夜啼"以声衬寂,猿声的清越穿透时空,既强化了山林的幽邃(《唐诗鉴赏辞典》评此句"以声响破空寂,愈显山水之幽"),又暗合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典故,为景物注入历史沧桑感。春树与碧峰的构图尤见匠心,"万重"与"十二"的数字对仗形成视觉上的层叠感,前者写林木之蓊郁,后者状峰峦之峻拔,明代胡应麟《诗薮》赞此联"数字入诗而气韵生动,如展青绿山水长卷"。

颈联"朝云""暮雨"化用宋玉《高唐赋》典故而不着痕迹,云雾的流动与江雨的迷蒙构成时空的交错变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代文学史》指出:"诗人将神话意象自然化入现实山水,使巫山兼具仙境之美与尘世之真"。尾联"阳台归路直"看似平实,却暗含对楚王梦遇神女典故的解构——当传说中的阳台变成清晰的归途,诗人以"不畏向家迷"的洒脱,完成了从神话想象到现实关怀的转折。

全诗情感流转如峡中云气,初始的山水赞叹渐次升华为精神返乡的明朗。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评其"在缥缈仙气中植根人间温情,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情怀"。这种将神话地理转化为心灵地图的创作手法,使作品超越普通山水诗,成为对生命归宿的诗意探寻。

点评

名家点评:

明·高棅《唐诗品汇》评此诗:"太白《巫山高》极得楚辞遗韵,'清猿日夜啼'五字已摄《九歌》魂魄。后四句如展吴道子水墨卷,云雨峰峡皆在笔端游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十字,写尽巫山气象。较之宋玉《高唐赋》'峻高以蔽日'之状,更添唐人开阔胸臆。"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赏析:"'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化用神女典故如盐入水。不著脂粉而风情自见,此盛唐咏古之高格也。"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末联'不畏向家迷'五字最耐寻味。将游子羁情与山水灵境打成一片,似反实正,深得乐府杂曲含蓄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