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当巴山楚水浸润在朦胧烟雨中,李白的《巫山高》便从这片氤氲的山水间生长而出。诗人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巫山十二峰的奇绝景象——"万重春树合,十二碧峰齐",将南朝乐府旧题注入了盛唐气象的雄浑魂魄。
考《乐府诗集》卷十六,鼓吹曲辞中的《巫山高》本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自刘宋时期的虞羲始,历代文人多借楚襄王会神女典故抒写艳情。而太白此作独辟蹊径,据《唐才子传》载,其创作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漫游途中。诗人伫立三峡舟头,但见朝云暮雨缠绕峰峦,清猿哀鸣穿透叠嶂,遂以"峡出朝云下,江来暮雨西"的工对,将宋玉《高唐赋》的绮丽想象化为实景。
诗中"阳台归路直"暗用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典故,却以"不畏向家迷"的磊落之语,将传统游仙主题转向羁旅情怀。正如《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所云,此作"不沾沾摹拟古调,而自合于古",在乐府旧题中注入山水纪行的新鲜血脉,恰似巫山云雨,既承楚辞遗韵,又带盛唐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