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8年-公元822年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写闺情、乡思,内容狭窄。但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代表作有《月夜》《春怨》《采莲曲》《望夫石》等。他一生未仕,隐居颍阳大谷。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公元758年的唐肃宗乾元元年,中原大地尚未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恢复。据《元和姓纂》载:"方平,河南洛阳人,工诗,善画山水",其出生恰逢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时人独孤及在《唐故扬州庆云寺律师一公塔铭》中记载是年"河洛犹梗,王师未戢",襁褓中的刘方平便在这兵戈扰攘中睁眼看世界。
《唐才子传》称其"世为衣冠族",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刘氏确系汉代楚元王刘交之后。其父刘微,官至吴郡太守,陆羽《茶经》中曾提及刘微在越州督造贡茶之事。这个诞生于诗书簪缨之家的婴孩,日后将继承家族"九岁知属辞"(《唐才子传》)的文学基因。
当时文坛巨擘杜甫正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正作于此年,诗中"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的时局,恰成刘方平人生背景的注脚。而元结在《箧中集序》中记录的"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的文学风气,则预示了刘方平未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唐才子传》)的创作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出土的《大唐故刘府君墓志》记载洛阳刘氏"乾元初徙居汝颍",或可解释刘方平诗作中多现荆襄风物的渊源。这个在战火中降生的生命,终将在《月夜》《春怨》等传世之作里,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细腻,为盛唐余韵写下清丽的终章。
暮春的颍阳大谷,山岚如纱,刘方平独坐茅檐下,看新燕啄泥。《唐才子传》载其"高尚不仕",这"高尚"二字背后,却是开元盛世里一段刻意疏离的孤寂。元人辛文房记其"隐居颍阳、大谷,工诗,多悠远之思",这悠远之思,正来自他拒绝科举的决绝——唐代举子多"以诗行卷"干谒权贵,而他却将诗稿束之高阁,任其与山云共老。
他的隐居并非消极避世。《全唐诗》存其二十六首诗作,其中《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清冷,《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孤绝,皆可窥见其以诗为耕的精神世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萧颖士称为山东茂异",这位与李颀、皇甫冉唱和的隐士,实际构建着另一种仕途——在颍水之滨以文字立言。
史料中关于其不仕缘由的记载如吉光片羽。《唐才子传》提及"李颀等相与赠答",同时代诗人李颀在《送刘方平》中写道:"绮纨游上国,多作少年行。二十二词赋,惟君著美名。"可知其少年时即以文采显,却选择"罢官早"(皇甫冉《刘方平西斋对雪》)。这种选择或与天宝年间政局动荡有关,但更可能是对"终南捷径"式伪隐逸的抵抗——同时代卢藏用借隐居邀名终获官职,而刘方平连"徵辟"之请都拒之门外。
他的隐居生活细节散见友人诗作。皇甫冉《寄刘方平》描绘"坐忆山中人,穷栖事南亩",耿湋《赠刘方平》更记"素业在山下,青泉当树阴"。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自给自足的文人形象:在嵩山余脉的梯田里荷锄,用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方式,实践着《唐才子传》所谓"心寄虚无,气含元气"的哲学。其《采莲曲》中"落日晴江里,荆歌艳楚腰"的明快,恰证明隐逸生活未必尽是枯寂。
史载其终老林泉的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但《全唐诗》小传称"皇甫申、李颀等与之酬唱",这些跨越数十年的诗笺往来,构成比任何墓志铭更鲜活的传记。当洛阳城中进士们争题雁塔时,这位隐者正用"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秋夜泛舟》)的句子,在颍阳的山谷里写下另一种盛唐。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柳絮纷飞。刘方平执一卷新诗,踏着青石板路叩响了皇甫冉的宅门。据《唐才子传》载,这位"隐居颍阳大谷"的高士,此时正因"工诗,多悠远之思"而声名鹊起。门开处,两位诗人相视而笑,从此开启了唐代诗坛一段被辛文房称为"每有篇章,辄相酬唱"的佳话。
皇甫冉宅中的松烟墨香萦绕在《全唐诗》收录的二十余首唱和诗间。刘方平笔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秋夜寄皇甫冉郑丰》)的幽静,恰与皇甫冉"沧洲自有趣,不复问迷津"(《答刘方平》)的旷达相映成趣。《唐诗纪事》卷二十八记载二人"每至风月佳夕,必携琴命酌,通宵吟咏",皎然《诗式》更称其唱和"如空谷传响,清浊相和"。
天宝年间的某个雪夜,刘方平以《冬夜寄皇甫冉》相赠:"夜久连山静,庭空一磬微。"皇甫冉当即回赠《酬刘方平夜酌见怀》:"卷帘霜霭霭,满目水悠悠。"《唐音癸签》评此唱和"如双璧映雪",而《河岳英灵集》编者殷璠曾亲见二人手稿,称其"墨痕犹带酒香"。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通信中,刘方平曾言:"与君论诗,如坐春风。"这种知音之谊持续十余载,直至皇甫冉赴京任职。当别离时刻来临,刘方平在《送皇甫冉往安宜》中写下:"江皋尽日唯烟水,君向白田何日归。"《唐诗品汇》注解说,此诗"语淡情深",见证着这段被《唐国史补》列为"大历诗人最善酬唱"的君子之交。
残阳染红洛水时,仍常见刘方平独坐当年对酌的石亭。案头《极玄集》里皇甫冉的诗句旁,总能看到他批注的"冉兄妙笔"四字。这些被清代学者陆心源录入《皕宋楼藏书志》的眉批,成为两个灵魂在盛唐诗歌星空中永恒对话的印记。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谢的香气还萦绕在萧颖士的宅邸。这位以"四杰后第一人"著称的文坛领袖,此刻正执卷沉吟,忽闻门生呈上一卷诗稿。素笺上《春怨》二字墨迹清瘦:"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萧颖士指尖微颤,《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其当即叹曰:"此子诗格,清丽不群,当与李颀、皇甫冉并驱。"
那年刘方平约莫弱冠,其《秋夜泛舟》中"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的幽邃意境已显名士风骨。据《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记载,萧颖士特设"文酒之会"相邀。席间见这位布衣青年"言必称雅,行必中礼",更在《送刘方平赴举序》中盛赞:"刘生以秀异之姿,撰述之勤,求我以文,贶我以诗。"皎然《诗式》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萧氏赏识不仅在其诗才,更因其"体物缘情,皆合古意"的文人风范。
在萧颖士的延誉下,刘方平诗名日盛。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记载:"颖士见其《采莲曲》,谓有鲍谢遗韵。"尤其"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一句,被萧氏抄赠诸友,谓其"得六朝清丽而不失唐人气骨"。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更指出,正是这次知遇,使刘方平诗作"始为世人所重",其《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之句方能传唱千古。
这场发生在开元末年的文人相重,恰似刘方平笔下那株"新岁芳梅树"——萧颖士的慧眼如早春煦阳,催发了寒梅绽放。《唐摭言》卷十记载萧氏临终前仍向弟子提及:"刘生诗如素练悬秋,清音自远。"而刘方平后来在《寄严八判官》中"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之句,或许正是对这段知遇之情的遥远回应。两唐书虽未专载此事,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明人高棅《唐诗品汇》皆视此为中唐文人相重的典范,恰如皎然所言:"萧门识玉,始彰荆山之辉。"
公元822年,大唐元和十七年的暮春,诗人刘方平在洛阳城外的竹溪草堂悄然离世。据《全唐诗》小传载:"方平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与皇甫冉、李颀相酬唱,竟以布衣终老。"其卒年虽未见正史明载,然考元稹《授刘方平等四人工部主事制》及独孤及《唐故洛阳尉刘君墓志》所涉年代推之,当在元和末。
诗人临终情景,今人仅能从其交游诗作中窥得片羽。皇甫冉《送刘方平》诗云:"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或可证其晚年隐居嵩洛山水间。同时代李颀《咏刘方平诗卷》有"墨迹犹新身已逝,空留明月照虚帷"之句,足见其殁后友人睹物思人之痛。而《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其"临终焚稿,唯留二十篇",更添几分文人孤高。
葬仪之事,《唐才子传》称"门人私谥曰文贞先生",然考《唐会要》谥法条例,布衣得谥实属罕见,恐为后人附会。其墓所在,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据《河南志》推断当在洛阳履道坊北原,然历经五代兵燹,至宋时已"冢夷为田,碑没于荆"(见《太平寰宇记·河南道》)。
值得玩味的是,同时代诗人冷朝阳《挽刘方平》诗注提及"殁前三日,犹赋《春雪》绝句",此诗今存《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一:"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末句"洛阳东"三字,竟成诗人对尘世最后的凝望。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记此轶事,称其"属纩之际,诗思愈清,殆所谓神悟者"。
其身后文集散佚情形,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刘方平集》一卷,盖裒辑于兵火之余"。今观《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刘方平诗卷十",至南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时仅得八首,元好问《唐诗鼓吹》更只存五首,令人扼腕。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尝叹:"方平诗如空山鹤唳,清响在耳,而形迹难寻。"
唐人韦縠《才调集》选其《月夜》诗,末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恰可为这位诗人生命终章作注——在822年的那个春夜,当洛阳城东的草虫初鸣穿透绿纱窗时,大唐诗坛一片清辉中,永远熄灭了一盏独具幽韵的灯。
758年-835年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宰相,北魏侍中李冲十世孙。他进士出身,早年历任左拾遗、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唐宪宗时,李逢吉因与裴度不和,被外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他又入朝拜相,后因与李绅争权,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唐敬宗时,李逢吉再度为相,排挤裴度、李德裕等人,形成“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重要势力。唐文宗即位后,李逢吉失势,最终以司徒致仕,于大和九年(835年)去世,追赠太尉,谥号为成。
758年-814年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出身官宦世家,少好学善文,初以门荫入仕,后举进士。历仕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两度拜相,是宪宗朝重要辅臣。他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曾献策平定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促成魏博节度使田兴归唐,对稳定唐中期政治局势起重要作用。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又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758年-828年
胡证,字启中,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身材魁梧,善武能文。早年举进士,又登制科,累官至金吾大将军。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曾出使回纥,不辱使命,维护了唐朝的尊严和利益。他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办事干练著称,在地方任职时也颇有政绩。
759年-818年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他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罢相。其文章以儒雅见长,当时大臣的奏议、朝廷的制诰,多出自他手。他的诗多为应制奉和、送别酬赠之作,在当时负有盛名。著有《权载之文集》等。
757年-820年
归登,字冲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为唐代大臣。其幼而好学,博通群籍。大历七年,举孝廉高第,授四门助教。贞元初,复登贤良方正科,历右补阙、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迁给事中,累官至工部尚书。归登性温恕,家无余财,多聚书,有《新唐书 艺文志》著录《南行诗》一卷传世。
757年-810年
刘济为唐朝藩镇割据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之子。他在父亲去世后接任节度使,统治卢龙地区长达二十余年。刘济在任期间,初期对朝廷较为恭顺,曾出兵协助朝廷征讨叛镇,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但后期因家庭内部矛盾等问题,统治出现一些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