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婕妤怨创作背景
长信宫的秋夜,总带着几分蚀骨的清寒。班婕妤独坐深庭,望那如霜月色漫过椒墙,提笔写下这首《婕妤怨》时,长安城的梧桐正簌簌落着金井旁的哀凉。
此诗作于西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失宠后自请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之时。史载她初入宫时"有妇容,工诗赋",曾以《团扇诗》喻己"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而此刻"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之句,恰成谶语般呼应着命运的转折。诗中"夕殿别君王"的永夜,"萤出向昭阳"的孤绝,皆暗指赵飞燕姐妹入主昭阳殿的史实——《汉书》载成帝"微行出,见飞燕而悦之",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
"露裛红兰死"化用楚辞香草意象,道尽贤者见弃的悲怆。班婕妤作为楚令尹子文后裔,笔下自带屈子遗风,将失宠嫔妃的愁绪升华为士人怀才不遇的千古慨叹。唐人编《乐府诗集》时将此诗归入"相和歌辞",正是因它超越了宫怨的浅吟,以五言诗的清峻骨力,敲响了封建时代才德之士的共同悲音。
秋凋碧树,箧藏团扇。这首诞生于未央宫阴影里的诗作,终以文字的皎洁,照破了两千年的帝王情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