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四章

2025年07月05日

代邸东南龙跃泉,清漪碧浪远浮天。楼台影就波中出,
日月光疑镜里悬。雁沼回流成舜海,龟书荐祉应尧年。
大川既济惭为楫,报德空思奉细涓。

怀慎

译文

代邸东南龙跃泉
旧时王府的东南方,有神龙跃出的清泉
清漪碧浪远浮天
清澈的涟漪与碧绿的波浪,仿佛与远天相连
楼台影就波中出
楼台的倒影从波光中浮现
日月光疑镜里悬
日月的光辉如同悬在明镜之中
雁沼回流成舜海
雁沼的水流回旋,化作舜帝的圣海
龟书荐祉应尧年
神龟献上祥瑞,应和着尧帝的盛世
大川既济惭为楫
大河已渡,惭愧自己只能做一支小桨
报德空思奉细涓
想要报答恩德,却只能空想着献上细小的水流

词语注释

代邸(dài dǐ):旧时的王府,这里指唐玄宗即位前的住所。
漪(yī):水面的波纹。
雁沼(yàn zhǎo):指池沼,古代传说中舜帝的象征。
龟书(guī shū):传说中神龟背负的祥瑞之书。
祉(zhǐ):福气、吉祥。
楫(jí):船桨。
细涓(xì juān):细小的水流,比喻微薄的贡献。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柳絮纷扬如雪,而东南隅的龙跃泉畔,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乐章。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的礼乐制度臻于鼎盛,《享龙池乐章》作为祭祀龙池的组诗,在钟磬声中缓缓铺展。第四章的诞生,恰似清泉映照的盛唐倒影。

史载龙池位于兴庆宫南,原为隆庆坊低洼处,因"有龙见"的祥瑞之兆而备受尊崇。诗人伫立在代邸故址的汉白玉阑干畔,但见泉水自地脉涌出,碧浪与终南山的云霭相接。波光中隐现的楼台,非但是工匠巧思,更是帝国将"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凝筑为具象的礼制建筑。《唐会要》记载,玄宗曾在此举行过十九次祭祀,每一次都有新制的乐章响彻云霄。

"雁沼回流"暗合《尚书·尧典》中"鸟兽孳尾"的太平意象,而"龟书荐祉"则化用洛出神龟的典故。诗人以楫桨自喻的谦卑,恰是开元群臣在盛世光辉下的集体姿态——就像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日晷,既要丈量天子的德泽,也要记录臣子的虔诚。这组郊庙乐章最终被收入《旧唐书·音乐志》,成为盛唐气象最典雅的音律注脚。

赏析

这首《享龙池乐章·第四章》以龙池为审美中心,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意境。开篇"代邸东南龙跃泉"化用《周易》"见龙在田"的典故,将泉眼喷涌比拟为神龙跃渊,赋予自然现象以帝王祥瑞的象征意义。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气象宏阔,得颂体之正",指出其通过空间延展("远浮天")实现由实入虚的升华。

颔联"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吴乔《围炉诗话》称其"造境如蜃楼海市"。波中楼台既是实景倒映,又暗含《史记》"蓬莱仙境"的典故;日月双悬的意象既符合水面反射的光学现象,又呼应了《淮南子》"尧时十日并出"的神话记忆,形成现实与传说交织的多重镜像。

颈联引入"雁沼""龟书"两组祥瑞意象,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处"用典如盐入水":雁阵回旋暗合《尚书》"凤凰来仪"的治国理想,神龟负书呼应《河图洛书》的文明起源传说。学者叶嘉莹指出"舜海尧年"的并置,实为"以复古为革新"的修辞策略,通过重构上古圣王意象来颂扬当代治世。

尾联"大川既济惭为楫"典出《尚书·说命》,喻示臣子面对盛世的谦卑。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解析道:"'细涓'意象既是对龙池水系的实写,更是《诗经·泂酌》'可以濯罍'的礼制投射,完成从自然景观到政治伦理的终极升华。"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颂诗在保持庙堂庄严的同时,不失婉转深致的艺术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章曰:
"『楼台影就波中出,日月光疑镜里悬』一联,状景如在目前,虚实相生处尤见唐人气象。以镜喻水本属寻常,缀以『日月悬』三字,顿觉天地倒浸琉璃界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雁沼』『龟书』用典不涩,暗合龙池祥瑞之象。末联『大川既济惭为楫』句,以谦卑语收束颂圣之辞,深得郊庙雅乐『颂不忘规』之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妙处:
"通篇如展金碧山水长卷,『清漪碧浪』设色明净,『舜海尧年』立意高华。最妙在『波中出影』『镜里悬光』二语,化静为动,使整个龙池恍若吞吐云霞的灵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