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高氏林亭内正酝酿着一场风雅之宴。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文人素有"晦日宴游"的传统,每逢正月晦日(月末),士大夫们便相携至园林别业,以诗酒酬唱送别残冬。此诗正是诞生于这般背景下——当朝显宦高氏于自家庭院设宴,邀集了陈子昂、杜审言等"文章四友"共襄盛举。
诗人踏入林亭时,但见阶前蓂荚(传说中的瑞草)已敛尽最后一抹月辉,渡口垂柳正与流逝的年光暗自竞逐。这般物候意象,恰合了晦日"送旧迎新"的节令特征。席间皆是相熟至交,主客皆忘却了"得鱼忘筌"的拘礼,更效法汉代陈遵"投辖留宾"的典故,将车辖投入井中,任细雨斜风中琼浆泛着流霞之色,舞袖翻飞似雪回风。
那日宴饮直至暮云低垂,丝雨挟风掠过亭角飞檐。诗人以"云低上天晚"暗喻雅集将散,而"带风斜"三字尤见功力——既描摹出春雨迷离之态,又暗含几分盛唐文人特有的洒落风神。这场晦日宴饮,遂在诗笔与酒香的交织中,定格成永远的唐风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