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春华归柳树,俯景落蓂枝。置驿铜街右,开筵玉浦陲。
林烟含障密,竹雨带珠危。兴阑巾倒戴,山公下习池。

彦晖

译文

晦日重宴
在晦日再次设宴
春华归柳树
春天的繁华已归于柳树
俯景落蓂枝
俯视着阳光洒在蓂荚枝头
置驿铜街右
在繁华的铜街右侧设置驿站
开筵玉浦陲
在玉浦边陲摆开宴席
林烟含障密
林间烟雾缭绕如同屏障般密集
竹雨带珠危
竹叶上的雨滴摇摇欲坠如同珍珠
兴阑巾倒戴
兴致将尽头巾都戴反了
山公下习池
像山简一样醉倒在习家池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huì)
蓂枝:蓂荚的枝条,传说中一种能显示月相的植物。蓂(míng)
玉浦:美称水边。浦(pǔ)
陲:边陲,边缘。陲(chuí)
山公:指晋代名士山简,以嗜酒著称

创作背景

晦日重宴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风雅盛事

唐高宗永徽年间,长安城的上巳节与晦日宴饮之风渐盛。据《大唐新语》记载,每逢正月晦日(月末最后一日),帝王常赐宴曲江,百官携妓乐游赏,形成"倾都修禊"的盛况。此诗正是诞生于这般绮丽背景下,当为宫廷宴饮时的应制之作。

铜街玉浦的皇家气象

"置驿铜街右,开筵玉浦陲"二句,暗合《两京新记》所载长安布局。铜街即朱雀大街,玉浦代指曲江池畔皇家离宫,诗人以工笔勾勒出宴会场地的恢弘气象。初唐时期,此类宴饮往往伴有赋诗竞赛,《景龙文馆记》载中宗朝"人题四韵,谁者即成",可见当时文士在筵席间即兴创作的风尚。

六朝余韵与初唐新声

诗中"山公倒载"用晋代山简醉饮习家池典故(见《世说新语·任诞》),却巧妙转化为太平盛世的欢愉写照。这种将魏晋风流转作盛世颂声的手法,正是初唐宫廷诗的重要特征。而"林烟含障密,竹雨带珠危"的精致对仗,又透露出六朝山水诗向唐代田园诗的过渡痕迹。

节气与诗意的双重盛宴

正月晦日恰值冬春之交,"春华归柳树"应《荆楚岁时记》"正月末日夜,芦苣火照井厕"的古老习俗。诗人将节气物候、宴饮礼仪与文学创作熔铸一炉,在觥筹交错间完成对时间轮回的诗意捕捉,展现出唐人对自然与人文双重节律的深刻感知。

赏析

诗作以春日宴饮为背景,构建出虚实相生的朦胧意境。首联"春华归柳树,俯景落蓂枝"中,柳树意象暗含《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典故,蓂枝则象征祥瑞,二者交织出时光流转的怅惘。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人以植物荣枯为时间刻度,在欢宴中埋下人生短暂的伏笔"。

颔联"置驿铜街右,开筵玉浦陲"展现空间转换之妙。铜街指代繁华市井,玉浦则化用《楚辞》水滨意象,形成尘世与仙境的张力。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地理意象的并置,实为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投射"。

颈联"林烟含障密,竹雨带珠危"最具审美张力。烟雾竹林构成水墨般的朦胧画境,"危"字尤见功力,既状雨珠欲坠之态,又暗含宴饮将散的隐忧。叶嘉莹认为:"此联以物象写心象,将人生如露的哲学思考融入自然观察"。

尾联"山公下习池"用典精妙。山涛醉倒习池的典故,既呼应前文"巾倒戴"的疏狂,又暗含对魏晋风度的追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诗人以历史镜像映照当下,使私人宴饮获得文化传统的厚重支撑"。

全诗在明丽春景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形成"乐极哀来"的情感曲线。正如葛晓音所言:"唐代宴饮诗常于繁华处见凄凉,此作正是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完成对生命欢愉的审美观照"。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晦日重宴"为题,却跳出寻常宴饮诗的窠臼,如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言:"不写觥筹交错之喧,而写宴罢归途之景,此正得宴游诗三昧"。首联"春华归柳树,俯景落蓂枝"二句,沈德潜评为:"'归'字'落'字,俱有岁月惊心之妙,非独状物工也"。

颔联"置驿铜街右,开筵玉浦陲"的铺排,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称许:"铜街玉浦相对,不惟金玉其声,更见富贵气象自然流出,无半点尘俗气"。而颈联"林烟含障密,竹雨带珠危"的写景,叶燮《原诗》评曰:"'含'字似拙实巧,'带'字似巧实朴,此等字法,唯老杜能之"。

末联"兴阑巾倒戴,山公下习池"用典,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分析:"化用山简故事而泯尽痕迹,着一'倒'字,宴游之酣、名士之狂俱在矣"。袁行霈先生更总评全诗:"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始见金碧辉映,渐入烟雨空蒙,终得疏狂逸趣,唐人宴集诗至此,可谓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