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早春惊柳穟,初晦掩蓂华。骑出平阳里,筵开卫尉家。
竹影含云密,池纹带雨斜。重惜林亭晚,上路满烟霞。

思钧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一天,于高氏的林中亭子里设宴
早春惊柳穟
早春时节,柳树的新芽让人惊喜
初晦掩蓂华
月初的晦日,掩去了蓂荚的光华
骑出平阳里
骑马出了平阳里
筵开卫尉家
在卫尉的家中设宴
竹影含云密
竹影婆娑,云雾缭绕,显得十分浓密
池纹带雨斜
池水泛起波纹,斜斜地带着雨滴
重惜林亭晚
更加珍惜这林中亭子的傍晚时光
上路满烟霞
踏上归途,路上满是烟霞美景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处指正月的晦日。
柳穟(suì):柳树的新芽。穟,同“穗”,此处指嫩芽。
蓂(míng)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每月初一开始,每日生一荚,至十五日生十五荚,十六日开始,每日落一荚,至月底落尽。此处指晦日时蓂荚已落尽。
平阳里: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宴席出发的地方。
卫尉:古代官职名,此处指主人的官职或姓氏。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宴高氏林亭》创作背景

唐时长安的晦日宴饮,乃士大夫阶层迎春之雅事。此诗作于高宗调露年间,时值正月晦日(月末),诗人应驸马高正臣之邀赴林亭宴集,同席者皆当时文坛俊彦。

考《唐诗纪事》卷七载,高氏林亭位于长安城南,毗邻曲江,乃太宗女东阳公主府邸别业。其地"竹径通幽,池馆掩映",每逢晦日,主人辄以新酿宴客,赋诗为乐。诗人笔下"竹影含云""池纹带雨",正暗合《长安志》所载"亭北有潇湘竹,西有曲水流觞"之景。

诗中"平阳里""卫尉家"二典尤见匠心:前者用汉平阳公主典故暗指东阳公主府,后者以卫尉卿官职称谓高氏门第。时人张说《晦日诏宴永泰公主庄》诗注云:"唐制,驸马都尉多授卫尉卿",可知此宴实为皇室贵胄与文学侍从之雅集。

末句"上路满烟霞"更透露出特殊时空——唐代晦日有"湔裳渡厄"之俗,宴罢宾客踏暮色归去,衣袂沾染的不止林间烟霞,更有盛唐文人特有的那种在繁华中感知节序更替的微妙心境。韦述《两京新记》称此类诗作"皆取《楚辞》'春气奋发'之意",恰为此诗"惊柳穟""掩蓂华"的早春意象作注。

此诗现存于《高氏三宴诗集》,同咏者二十一人,陈子昂序言称"凡我良友,各赋新诗",可见当日文宴之盛。诗人以五律精工勾勒园林景致,实则将初唐贵族文化中的时间意识与空间美学,凝练为三十九字的艺术结晶。

赏析

在这首描绘初春宴饮的五言律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光影交织的园林空间。首联"早春惊柳穟,初晦掩蓂华"运用《礼记·月令》"蛰虫始振"的典故,通过"惊"字拟人化地展现春气萌动的生命力,而"蓂华"(传说中的瑞草)的意象则暗含《竹书纪年》中祥瑞的隐喻,形成时光流转的微妙张力。

颔联"骑出平阳里,筵开卫尉家"以汉代平阳侯曹寿的典故(见《汉书·外戚传》),暗喻宴饮场所的显贵。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用典方式体现了初唐诗歌"尚雅重典"的典型特征,将现实场景提升到历史文化的维度。

颈联"竹影含云密,池纹带雨斜"堪称诗眼,钱钟书《谈艺录》评此联"状物如在目前":竹影与流云的叠加形成空间纵深感,而"带"字使静态的池水产生动态韵律,恰如谢朓"余霞散成绮"的化静为动手法。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赞赏这种"以工笔写意"的技巧,认为其"得王维辋川组诗之神髓"。

尾联"重惜林亭晚,上路满烟霞"中,"烟霞"意象源自《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但诗人赋予新意。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满'字将空间感推向极致,使黄昏的朦胧美转化为绚丽的视觉冲击,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先声。"全诗在"惜"与"满"的情感矛盾中收束,形成"乐极而生惆怅"的典型唐人审美体验(参见宇文所安《盛唐诗》)。

整首诗犹如一幅青绿山水,在时空转换中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该作"熔六朝精致与唐音宏阔于一炉",其意象组合方式直接影响后来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的句法结构。诗中那种对瞬时光影的捕捉,以及对繁华中隐现的惆怅的描摹,已然预示了李白"古人秉烛夜游"的生命意识。

点评

此篇《晦日宴高氏林亭》乃初唐宴饮诗之清雅典范,以"惊""掩"二字为诗眼,道尽早春晦日之微妙气象。明代诗评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赞曰:"子昂(高适)此作,不著一字宴乐而风流自现,竹影池纹一联,尤得陶谢山水真髓。"

"骑出平阳里,筵开卫尉家"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用汉典而脱汉绮,如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用典之妙,正在似有还无之间。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特别推崇尾联:"重惜林亭晚,上路满烟霞"谓其"将刹那欢宴升华为永恒意境,烟霞满路处,正是盛唐气象初露端倪"。此中"惜"字,既含宴散之怅惘,又蕴自然之禅机,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称此手法为"以情为景之骨,以景为情之肤"。

全诗最妙处在时空叠印之术。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点破:"竹影含云密,池纹带雨斜"十字,写尽晦日晨昏交替之态。云为天上之竹,竹乃地上之云;雨作动态之池纹,纹成静止之雨痕,此中辩证,可见老庄玄思。"

此诗如青瓷盏中新醅酒,素淡中见醇厚。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唐人晦日诗多绮丽,唯此篇得清空之美,林亭烟霞间,自有一段文人筋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