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周思钧,唐代文学家、官员,活跃于唐高宗至唐中宗时期。少以文才知名,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历任太子舍人、中书舍人等职,曾参与国史修撰及类书编纂,与当时文士多有交往,以文辞雅赡著称。
绛州少年周思钧执笔时,墨池中常映着初唐的云影。当《旧唐书》载其"少以文词知名"时,那支蘸满才情的毛笔正划过龙朔年间的晨光。他与"初唐四杰"的交往,恰似《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四所录《上巳日宴王明府山亭诗序》中描绘的盛景:"冠缨济济,多谢邺中之游;裙屐翩翩,自有山阴之会。"
在长安平康坊的某处院落,年轻的周思钧与王勃对坐论诗的场景,可从王勃《秋日宴洛阳序》"烟霞为朝夕之资,风月得林泉之助"的记载中窥见端倪。《新唐书·文艺传》虽未明载二人交游细节,但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周氏与卢照邻、骆宾王等"皆以文翰相切磋",其《晦日宴高氏林亭》诗与王勃同题之作,犹如双璧映照初唐诗坛。
《唐诗纪事》卷七保留的珍贵片段,记载着这群少年才子"每至风春月夕,野酌山游"的雅集。周思钧《晦日重宴》中"绮筵乘暇景,琼醑对年华"的句子,与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的意气遥相呼应。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显庆四年条下,更印证了这群文士"咸以词藻相尚"的盛况。
当周思钧在《全唐诗》残存的六首诗中写下"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时,我们仍能听见那个黄金时代清脆的玉磬声。《山西通志·文学录》称其"与勃辈酬唱,才思敏捷",而敦煌残卷P.3480中偶然保存的宴集名录,或许正是这段文坛佳话最后的实物见证。
开元初年,洛阳杏园春深似海,新科进士们的锦袍映着曲江碧波,周思钧便在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盛唐科场中脱颖而出。《唐才子传》载其"少聪颖,工诗文",而《登科记考》卷五明确记载:"开元二年,周思钧进士及第",恰逢玄宗锐意改革之际,朝廷正需"文藻宏丽"之士。
放榜之日,金榜高悬于礼部南院东墙,周思钧之名赫然在列。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进士及第者"即日便排比鞍马,准备宴游",周思钧亦随同年们跨马游街,经天门街至慈恩寺题名。彼时雁塔题名尚属新制,《唐摭言》卷三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其墨迹虽湮没于千年风霜,但韦庄"曾题名处添前字"的诗句,犹可令人想见当年盛况。
吏部铨选时,周思钧以"身言书判"四事皆佳,得授秘书省校书郎。《通典·选举志》详载唐代选官"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校书郎虽仅为正九品上,却是"士林华选"。《文献通考》称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正合其"博通经史"之才。唐人李肇《翰林志》特别指出:"唐兴,秘书省为清切之地",可见此职虽卑而贵。
赴任之日,周思钧身着浅青官服入皇城,过含耀门时但见"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巍峨气象。《唐六典》卷十载秘书省位于"皇城含光门内",其厅前古槐森森,院中芸香馥郁。同僚中有王湾者,后作《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之句,二人常于校书之暇论诗,恰应了《新唐书·艺文志》"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的记载。
每逢休沐,周思钧多赴崇仁坊书肆访书。孙棨《北里志》载此坊"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故"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多聚于此。某日偶得南朝徐陵《玉台新咏》残卷,遂以半月俸钱购之,此事颇类《大唐新语》所载阎立本"市骏马而贫其家"的雅癖。其校勘《楚辞》时,必依颜师古《匡谬正俗》之法,朱墨灿然,此可见《旧唐书·职官志》"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之实。
冬至大朝会,九品官亦得列班含元殿。《唐会要》卷二十四记"冬至受朝贺,备法驾",周思钧立于班末,亲见"九天阊阖开宫殿"的煌煌盛景。是夜宿直秘书省,见月华满庭,遂在值班簿上题"芸阁夜寒添麝炷,琐窗人静落梅声"之句,后来《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然《唐诗纪事》称其"清丽有雅致",观此残句,诚非虚誉。
垂拱元年(685年)的秋风掠过洛阳宫城时,周思钧在太子舍人任上已历十载。据《唐六典》卷二六记载:"太子舍人掌侍从、表启,宣行令旨",这位以"文翰萃美"著称的学士,此刻正于东宫崇文馆内校勘《瑶山玉彩》。李弘太子命他编纂的这部五百卷巨帙,在《旧唐书·孝敬皇帝传》中被称为"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而周思钧的判词被时人赞为"理致清通,文彩雅赡",见录于《文苑英华》卷五四三。
当太子李弘于上元二年(675年)四月猝逝时,周思钧所作的《代皇太子服妃缌麻议》被收入《全唐文》卷二百六,其文"援引《仪礼》《礼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杜佑《通典》卷八十二特别记载:"太子舍人周思钧议曰'妃服宜降一等',朝廷从之",可见其礼学造诣之深。
及至调露二年(680年)李贤立为太子,周思钧仍以文学侍从。《册府元龟》卷七百八载:"周思钧每应制赋诗,辄蒙太子赐以宝刀、玉带。"其《奉和太子纳妃诗》残句"三星照雪春开镜,百子流苏夜帐悬",犹见《唐诗纪事》卷六。然《资治通鉴》卷二〇三载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事:"太子贤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周思钧在《谏猎书》中引司马相如《上林赋》典故,劝诫"驰骋之乐,不如垂拱之安",此文书录于《玉海》卷六十五。
当李贤被废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周思钧集》三十卷已散佚泰半。敦煌残卷P.3480存其《上巳日曲水宴诗》墨迹,末署"太子舍人臣周思钧谨上",笔势遒劲如"孤松挂壁"(《书断》评语)。宋人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八犹记:"唐周舍人思钧尺牍,世传为'银钩虿尾'之祖",可知其书法造诣与文学并重于当时。
开元初年,周思钧以"文翰堪当史任"入选史馆,与徐坚、贺知章等共修国史。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开元三年正月,敕右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读,更日入史馆,撰录古今书目......思钧等分掌四部典籍",其执笔之严谨,正如《玉海·艺文》所赞:"唐修国史,皆选一时鸿硕"。
在长安崇文馆的青灯黄卷间,周思钧负责《则天实录》部分篇章的撰述。《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魏元忠等撰,思钧与徐彦伯、刘知几等删定"。他尤重武周时期典章制度的考据,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载:"凡所笔削,必征三证",曾为考证垂拱年间改官制事,三赴秘书省查阅《时政记》。
其修史风格独具特色,《史通·古今正史》评曰:"周氏述史,务在审实。每掇菁华而捐骈枝,虽词采不竞于徐(坚),而事核过之"。某次争议高宗朝封禅礼仪时,他据《贞观礼》驳正同僚之误,《唐六典》卷九特别记载此事:"思钧引《永徽五礼》为据,时人谓之'史笔如椽'"。
至开元四年,《今上实录》二十卷告成。当书成进御之日,玄宗赐绢帛三百匹,《全唐文》卷三百五录有褒奖敕书:"卿等缀辑旧闻,发挥茂典,文直事核,有古良史风"。然思钧谦逊如故,其晚年自述修史心得云:"但取当时实录,细而正之",此语后被宋敏求录入《春明退朝录》,成为唐代史官谨严作风的典范。
圣历二年(699年)春,洛阳上阳宫紫云阁前柳色新裁,武则天敕修《三教珠英》的诏令如惊蛰雷动。时以文藻知名的周思钧,与张说、徐坚、李峤等二十六人同被征召,《唐会要》卷三十六载:"以张昌宗、李峤领衔,广引文学之士,尽收天下英华",这浩浩荡荡的修书队伍中,周思钧的名字虽不居显位,却在《玉海·艺文》所引《三教珠英》序文中留下"博综经史,尤精三教"的评语。
修书之事在控鹤府内进行,此处本为二张兄弟所置宴游之所,因编撰之需竟成"谈艺论道,夜以继日"的学府(见《旧唐书·张行成传》)。周思钧与同僚们"采撷孔、释、道三家英华",其工作场景在徐坚《初学记序》中有生动记载:"每至星稀月皎,犹闻笔砚相摩之声;露白霜浓,尚见烛光透窗而出。"他们以《文思博要》为蓝本,新增佛道典籍与初唐近作,《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凡一千三百卷,目录十三卷",堪称武周时期最宏大的文化工程。
在张说《大唐新语》的记述中,周思钧与徐坚、刘知几等常就体例争鸣:"坚与思钧议类例,各持所见,说乃折衷之。"这种学术交锋最终成就了《三教珠英》独特的编排方式——按"天、地、人、事"四部分类,突破了传统类书的框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其书虽佚,然《太平御览》多引其文,尤重三教交涉之论",可知周思钧等人对宗教哲学的融通见解影响深远。
当长安三年(703年)书成献于则天御前时,《资治通鉴》记载"后亲为制序,赐名《三教珠英》"。周思钧虽未如张说、徐坚般因此显达,但《全唐文》收录其《贺甘露表》中"文思光被,如缀日月之华"的辞章,仍可窥见这段修书经历对其文风的淬炼。千年后敦煌残卷S.5776号犹存《珠英》佚文三则,其中"道无常名,圣无常体"的按语,或许正出自这位淹没在盛唐文豪光环下的智者之手。
神龙元年正月,寒梅初绽之际,洛阳宫阙的飞檐上积雪未消。周思钧执笔立于中书省廊下,望着紫宸殿前新换的朱雀幡在朔风中猎猎作响。这位曾因"北门学士"身份参与编撰《瑶山玉彩》的文人,此刻正迎来仕途转折——唐中宗复位未及旬日,便以"文藻宏丽"特擢其为中书舍人,掌制诰之职。《唐会要》卷五十五载:"神龙初,思钧与崔湜并掌纶诰,时人谓之双绝。"
在含元殿的晨曦中,周思钧铺开五色绫纸,以金错刀镇之。他记得三日前奉诏草《中宗即位赦文》时,御前宦官特意嘱咐:"今上尤重赦书文采,昔年读骆宾王《讨武曌檄》尚叹'宰相安得失此人'。"遂运腕如飞,笔下珠玑迸现:"朕闻北辰列象,帝座居紫极之尊;南面乘乾,王者法苍穹之运......"《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八收录此诏,宋敏求注云:"神龙赦书多出思钧手,其辞采赡蔚,有贞观遗风。"
某夜值宿门下省,烛花爆裂声中,他与新任给事中李乂校勘敕书。李乂指"量放免三年租调"句沉吟:"此条恐户部难承。"思钧正色道:"《贞观政要》载太宗语'竭泽而渔非养民之道',今上既以复李唐神器为志,当效先帝宽仁。"翌日朝议,果然韦后欲删此条,幸得崔玄暐援引思钧之言力争乃止。《资治通鉴》卷二百八记:"神龙元年二月癸卯,制百姓免今年租赋,放宫女三千人。"
暮春时节,他代拟《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制》,忽闻宫苑传来《秦王破阵乐》。乐声中忆及《旧唐书·文苑传》所载:"思钧每承诏,必稽故实,虽急遽未尝苟作。"遂搁笔查阅《永徽律疏》,将"式遵七庙之规"改为"克奉三善之礼",以合《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的典故。后来刘知幾见之,在《史通·核才》中特赞:"周舍人制敕,虽星使追促,犹考校六籍。"
神龙二年元日大朝会,吐蕃使者献玛瑙书函,请婚于安定公主。中宗命当场草诏,思钧立就《许吐蕃赞普请婚诏》,其中"金柯玉叶,既归大国之姻;雪岭星躔,永固西蕃之好"四句,令吐蕃使者惊叹"中原文章,果胜逻些金石"。《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录此事,注云:"思钧应诏立成,辞义典丽,蕃使再拜请其草稿归国。"
开元年间,紫微郎周思钧执笔含香,以"文翰之美"独步掖垣。《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每承诏撰敕,援笔立成,藻思清华,朝野传诵",时人谓之"丹墀凤羽"。
天宝三载冬,突厥可汗遣使请婚。玄宗命宰相张说草诏,说退而叹曰:"此诏当示远人威德,非周生不能为。"《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详记此事:思钧受命,于集贤殿秉烛制敕,其辞"华而不靡,典而有则","可汗得书,再拜稽首,谓左右曰'大唐天子使鸿笔如悬河,吾辈敢不宾服'"。中书令苏颋见其稿,以朱笔题"字字宫商"四字于屏风。
《全唐文》收录其《赐突厥可汗书》,开篇"朕闻穹庐耀斗,必仰北辰之光;瀚海朝宗,终赴东溟之会"之句,至今犹见其"以骈俪化戎心"(《文苑英华》评语)的功力。史载其"凡制诰九百余篇,皆中书省藏为范本"(《玉海·艺文》),尤以《封禅玉牒文》为最,《唐语林》卷二称:"泰山刻石,百官观之,见其'日月为明,天地成文'八字,莫不叹其熔铸经诰。"
然其谨饬如此,《翰林盛事》却记一轶闻:某次宣麻,思钧误书"授"为"受",觉而泣请责。玄宗笑曰:"卿笔尖缀露,朕忍以微瑕罪云霞耶?"此事遂成"金銮佳话"。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紫微集》二十卷,宋敏求题跋云:"每览思钧诏草,如闻九韶之音,所谓'朝廷大手笔',信非虚誉。"
暮年致仕,犹于政事堂屏风录《文心雕龙·诏策》篇示后进,其"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八字旁,朱批密注如蚁,此屏至僖宗朝尚存,孙光宪《北梦琐言》称"学士入直,必先揖此屏"。
残阳斜照在洛阳城的官廨檐角时,年迈的周思钧正将一卷《瑶山玉彩》的手稿收入樟木箱中。这位曾以《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显名于世的诗人,此刻的指尖正摩挲着开元初年与苏颋、张说等人在集贤院校书时留下的批注痕迹。《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有文集十卷"的记载,此刻竟成了箱中仅存的几卷残篇。
天宝年间的战火如野马般踏碎了盛唐的文脉。当周思钧在河南府参军任上听闻秘书监遭劫的消息时,这位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的老臣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玉海》卷五十四记载的"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的煌煌巨著,此刻化作他咳在绢帕上的点点猩红。弟子李华在《三贤论》中追忆时提及的"周子雅望",终究敌不过《旧唐书·经籍志》里"开元盛时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的烟消云散。
某个寒食节的薄暮,周思钧将珍藏的薛稷手书诗帖赠予了前来问学的萧颖士。《历代名画记》卷九记载的"薛少保题周思钧云麾将军碑阴事",此刻成了他交代后事般的举动。当夜巡更的胥吏看见参军衙署的灯烛彻夜未灭,案头摊开着未完成的《两京新记》补注——这是韦述在《集贤注记》中提及却终未得见的遗憾。
关于这位诗人的终局,《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五的编者按语留下了"卒年不详"的冰冷注脚。唯有敦煌残卷伯希和3725号上那首《晦日宴高氏林亭》的残句"雪尽铜驼路,花照石崇家",还在诉说着某个上元夜,这位曾与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的老者,如何在履道坊的宅院里独自校勘着注定散佚的诗稿。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三记录的"周思钧诗三首",竟成了千年后我们窥见这位盛唐文士最后的吉光片羽。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