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绮筵乘晦景,高宴下阳池。濯雨梅香散,含风柳色移。
轻尘依扇落,流水入弦危。勿顾林亭晚,方欢云雾披。

思钧

译文

绮筵乘晦景
华美的宴席趁着昏暗的景色
高宴下阳池
盛大的宴会设在阳池之畔
濯雨梅香散
雨水洗涤后,梅花的香气四散
含风柳色移
微风吹拂,柳树的颜色摇曳变幻
轻尘依扇落
细小的尘埃随着扇子的摇动轻轻飘落
流水入弦危
流水的声响融入琴弦,显得格外清越
勿顾林亭晚
不必在意林中亭台的暮色
方欢云雾披
此刻正欣喜于云雾的缭绕

词语注释

晦景(huì jǐng): 昏暗的景色
阳池(yáng chí): 池名,此处指宴会的地点
濯雨(zhuó yǔ): 被雨水洗涤
含风(hán fēng): 带着风,指微风吹拂
弦危(xián wēi): 琴弦的清越之声

创作背景

晦日重宴的创作背景

唐代的晦日宴饮之风盛行,尤以正月晦日(月末)为重要节令。据《荆楚岁时记》载,古人于此日"临水宴乐",以祓除不祥。此诗当为宫廷或贵族雅集之作,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光影交错的暮春宴游图。

诗中"绮筵""高宴"二词,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长安贵族"每至晦日,置酒邀宾"的习俗。而"阳池"意象,或指曲江池畔的皇家园林——此地正是唐代新科进士"曲江流饮"的所在,暗示这场宴集兼具节令性与社交性。

诗人巧用感官通感:"濯雨梅香"化用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典故,却将驿路梅花转化为湿润的宴席清香;"含风柳色"则令人联想到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暗示这场重宴正值暮春时节。扇底轻尘与弦间流水的动态描写,更凸显唐代宴饮文化中音乐与自然的交融。

末句"方欢云雾披"颇有深意,既实写暮色中云雾散开的景象,又暗喻宴饮者豁达超然的心境。这种晦日宴饮的雅趣,正是盛唐时期"太平歌舞"风气下的典型文化镜像,亦可见诗人对短暂春光与永恒欢愉的辩证思考。

赏析

暮春时节的宴饮被诗人赋予了灵动的生命感。首联以"绮筵""高宴"铺陈华美场景,而"晦景"二字巧妙点题,暗示这场宴会是晦日(农历月末)的特殊重逢。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此联:"'乘'字妙,将晦日之景化作可驾驭之物,顿生奇趣"。

颔联的"濯雨梅香散,含风柳色移"堪称诗眼。梅香经雨洗涤愈发清冽,柳色在风中摇曳生姿,诗人通过动态描写将嗅觉与视觉通感交融。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移'字写尽春柳风神,非观察入微者不能道"。这两句既承袭了六朝山水诗的精细,又带有盛唐的蓬勃生气。

颈联转向宴乐细节,"轻尘依扇落"暗用班婕妤团扇典而翻新意,写舞者罗扇轻扬间尘埃缓落的唯美画面;"流水入弦危"化用伯牙鼓琴的典故,《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句"以流水之形摹琴声之韵,'危'字状高音峭拔,可谓通感妙笔"。诗人通过微观视角展现宴会的雅致情趣。

尾联"勿顾林亭晚,方欢云雾披"将情绪推向高潮。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云雾披'三字既实写暮霭渐散之景,又隐喻主客豁然开朗的心境"。这种豁达超越了普通宴饮诗及时行乐的浅薄,展现出唐人特有的洒脱胸襟。

全诗以时间为暗线,从晦日午后写到暮色初临,每个意象都承载着双重意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类作品:"景语皆情语,物色尽意色"。诗人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将一场寻常宴会升华为对生命欢愉的礼赞,充分体现盛唐文人"即日兴情"的创作智慧。

点评

夫晦日重宴之作,乃盛唐宴饮诗之圭臬。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尝云:"'濯雨梅香散,含风柳色移',十字写尽春光流动之态,置之王摩诘集中亦难辨楮叶。"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击节叹赏:"轻尘流水一联,不独对仗精工,更得宴席间光影流转之妙,所谓'诗中有画'者,此之谓也。"

"绮筵"二字骤开华宴,而"晦景"暗合节令,一明一暗间已见匠心。那"濯雨梅香"非止嗅觉之愉,更见雨珠濯洗花瓣的晶莹动态;"含风柳色"亦非单纯视觉,而蕴柳枝承风的款摆情致。近人闻一多先生论此诗曰:"唐人宴集诗多绮丽,然能如斯篇以流动之气韵破板滞者,实属凤毛麟角。'勿顾林亭晚'五字,将及时行乐之意写得何等洒脱!"

至若"轻尘依扇落"之纤柔,"流水入弦危"之清越,恰似工笔与写意交融。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拈出此联:"尘曰轻而依扇,见歌舞之翩跹;水曰流而入弦,得琴韵之琤琮。寻常宴饮题材,经此化静为动之手眼,顿成绝妙好辞。"末句"方欢云雾披"更作奇峰突起,以云开雾散喻宾主尽欢,直如《文心雕龙》所谓"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

全诗四十字间,梅柳扇弦皆成韵脚,晦日晚照俱化诗情。恰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盛唐诗酒风流在此诗中具现,不是金碧山水的浓艳,而是水墨淡彩的雅致——在节令的阴晴里看见生命的明媚,此真唐人不可及处。"